散文 | 古韵悠长下团村——杨亲福
古韵悠长下团村
杨亲福
踏春,我陪几位朋友前往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古桃花源。连路春景如诗如画,大家一路欢歌。过了许家,进入下团村的豁口,朋友们惊呆了:大地塌陷,形成一个巨大的盛满白雾的湖!“湖”中就是下团村,大家无不惊叹大自然的伟力和神奇,不禁下车欣赏美景。
下团古村系新化县志所载“古不与外通”的中心地域,但人们群居已过七百年历史, 未曾中断过文明,是奉家山渔猎文化之源,被追寻文明野史的专家学者定义为“古桃花源”。
我们来到一个豁口,无不惊叹:群山在这里凹陷了,形成一个巨大的坑!我不由得想起纳木错湖,只是那湖是蓝色的,眼前却是粉红的。小车盘坡而下,我们在第一个观景台边停车,都走上了观景台。居高临下,村庄是花的海洋,有成行成线的桃花,有呈现板块的油菜花。红的、粉的、蓝的,黄的,“桃花源”里花儿正艳!
桃花簇拥中,板房屋脊连成的青龙,从观景台下面依着山势延伸,每栋板屋都盖着青灰色的泥瓦,都有凌空伸展的檐角,那檐角恍如一只只龙爪!观景台的正前方,有四栋板屋围成一口“古井”,每栋像一条黑色的边。四栋板屋的大小高矮差不多,同样的构造,一样的泥制灰黑瓦屋顶。
进入古村,我们步入一条古道。古道沿一溪流伸向村中的古桥边。这是一条苍老的古道,只是如今加宽了,硬化了,能够跑小车了。古道被桃花覆盖,只要能栽树的地方都栽了桃树。树干苍老古拙,枝条婀娜多姿,花色娇嫩明媚,引人陶醉。
古道正中间,是板屋群的中央,右边正是观景台下的四合院,左边有口鱼塘,较大,鱼塘周边皆是板屋。塘和板屋间有休闲人行道,道边有桃花树,花开得正旺。一阵微风拂来,塘面上荡起了层层涟漪,使倒映在水中的各色桃花儿显得更加迷人,就像是一位身着粉红色裙子的美丽姑娘,在水中沐浴着阳光。如果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话,想必这里的人一定是善良的。一位老者告诉我,这口鱼塘有过三百年历史!
在鱼塘和山河中间,有座古祠堂,叫奉氏宗祠。不难想见,这里的山民多数姓奉,且奉姓有着悠久的居住历史。
宗祠前有条仿古桥亭,桥下有条清清小河,小河有段平缓的河道,过千米长,两岸都是桃花树成墙。山河、流水、桃花,美得无与伦比。
过了桥亭,有星级农家乐。我们走进农家乐,坐下来,我们吃了糁籽粑,觉得清香爽口,与其他地方的不同。老板说,这是古村的风味美食之一,历史悠久。
我是极爱古村落的,但我特别喜欢下团村。“下团是只锅,来一个煎一个”。走在村中的古道上,徘徊在河岸,除了别处也有的那种抚摸岁月痕迹、吹去历史尘埃之感外,更有这里风景独好之感。板屋成群,依山而建,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古村落不动声色地藏在群山的怀抱里,藏得紧紧的,不见河水从哪里流进来,也不见河水是从哪里流出去的!而怀抱古村落的群山,牵手搭肩成环,座座山峰,不是肥壮,而是秀气,又高耸入云端!
从农家乐开始,沿河而下几百米,便发现了河水的出口。从下游往上游看河水的出口,真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与陶渊明 桃花源记 的行笔路线十分吻合,故称下团村为“古桃花源”,才有了满村的桃花树。
沿河而下几百米,山坡上有个观景台。我们爬坡百余米,来到观景台上。我正视前方,甚是欣喜:河流流出一道大优弧,接近于圆的优弧!优弧围住一个小山头,小山头像伸长脖子的甲鱼头!小山头建有农家乐,房子亦很漂亮。而河水,是那样的清澈,那样的灵动,沿着河道,在“甲鱼头”的周围守护着,点亮着那春的畅想。
我站立了很久很久,凝视着开放的桃花,一簇簇的淡红、血红和火红,还有那些嫩绿和青翠。渐渐地,远山淡出了我的视线,留下的是韵味。我想,这韵味是能够让我回味几个春秋的。其实,这里的美丽更在乎于山水四时的更替,春天是满眼桃花和油菜花;夏天,大山里到处有白色的野花;秋天里便有漫山遍野的红叶;冬天则是雪景。古村落的四时之美景尽是那么的令人痴醉,生活在这里的人的确像陶渊明行笔路线中的那样艳羡。人在下团游,似梦,炊烟起时,这就是最美的人生!
始于鱼塘和奉氏宗祠间的那条仿古石径,与河流平行,逆向延伸千余米,是古村道,如今是旅游大道。我们不能不步入这条旅游步行道。大道的两边绿树成荫,桃树和常绿树套栽,很爽目。莺啼了几声,我抬头看见了蓝色的桃花,猝不及防地感触到了那鲜艳、那力量!捡着个好心情,村庄是暖暖的笑,望着铺展开来的油菜花景致,黄黄的、橙橙的,还有多彩的桃花,久违了的悸动是那样的澄澈、空灵!
正是油菜花茵茵跳动着季节的心事,四野萌动着生气,徘徊在村落的腹中,再现“桃花源”的岁月烟尘。沉睡着的梦,走过了时光的拾荒者,慢慢地将村落的千年烟尘展现在我的眼前。
在这条旅游道上,我们遇着许多写生的人,他们遍布每棵绿化树下,三三两两的偎依在石地板上坐着,静静地凝望着飞檐、高山、蓝天和白云,还有那镌刻着时光碎片的静美!穿透着时间味道的板屋民居群建筑,在冥冥之中给我透露了什么?是下团村的桃花、古朴,是时光雕刻者留下的神奇伟力,显得时光越来越美,能够敬畏于现世安稳的梦境,就像迷恋上一个美女,于我而言就是那么的纯美!
下团村的“桃花源”不是很大,不消半天工夫即可绕其一周,而我徘徊在这条桃花盛开的步行道上,却不肯离去,我的同行者也如此。听着村里的志愿者老人说着村子里的前世今生,发生在村子里的故事,就像美梦一样艳丽。
我以为,下团村的最大特色不在于桃花,而在于民居板屋群。我喜欢旅游,特别喜欢去全国各地的传统村落。不同的传统村落有不同的特点。下团村的最大特点是板屋群全是木结构的房屋,房屋的特点在于有屋檐爪和层纸塔。古老的板屋,每栋都有屋檐爪和层子塔。
我们一行人大多欣赏桃花,我却欣赏屋檐爪。满目飞檐, 犹如一只只振翅欲飞的凤凰, 昂扬向天。我不禁凝思,这每一檐每一角都凝聚着历史的沧桑与匠人的巧思。
岁月静好, 古韵悠长!
古板屋多为四扇或六扇,都有披厦。每栋古板屋都为灰黑色泥瓦屋顶,另有瓦片镶嵌成屋脊,脊梁两端为屋檐爪,中间为宝塔。
所谓层纸塔,就是竹片、石灰混合物制成的墙壁,正方形墙壁,在前壁窗户的两边,房屋两端头排扇的顶上面。它是竹片做骨架,竹篾织成面板,再往两面刷上灰浆而成。灰浆两层,内层是石灰、黄泥、纸渣的混凝土,纸渣有牵连作用,防止裂缝;外层为纯熟石灰浆,干后如白雪般光亮;相传,制作层纸塔是为了避邪。
下团村板屋群的建设,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选址有讲究,首先,自己选择一块地方作为建造位置,主要考虑水源、阳光,符合乡规民约等。他们更讲究风水,都要请风水先生看屋场地基。这是形成好看板屋群的重要原因。
在这里,板屋的建造方法堪称江南一绝。主人看好发脉(动工)、建房、做酒的日子后,请木匠进屋。一般是半月左右时间制好木架子,再一夜筑好。先天排扇,次日凌晨拉起排扇,从中间左边那个排扇起扇。人力起扇,绳子拉,人扛、叉子顶。立好一个排扇固定好后,再起下一个排扇。立好两个排扇就串连并固定梁枋,再吊上航条(瓦面枕木)。然后,左一扇,右一扇,一一拉起来,串连好,连接好,就成了新屋的框架。一夜而成,尽显智慧和力量。
最后,起吊最高处中间的那条枕木(檩条)。这是十分讲究的事,掌脉师亲自祭祀,列五色钱、香花、灯烛、三牲、果酒供养之仪。掌脉师拜请三界地主、五方宅神、鲁班三郞、十极高真等。将墨斗、曲尺,放于香桌米桶上,打退神煞,保居住者永远吉昌。
房屋的装修,其文化味也是很浓的。房不能大过院,大门不能高过堂,房屋不能建在丁字路口,厨房不能对着厕所,卧室不能设在地下室,窗户不能对着烟囱,楼梯不能正对大门,屋顶不能有积水,院子不能比路面低。除了信仰,还有其科学道理。
在下团村,古民居建筑群依本地宗教信仰而建,坐落有致,格局宏大,气势非凡;其屋檐爪、层纸塔,给我深刻印象,终身不忘。
那里的传统文化,堪称山野文化的奇葩。二十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上团中学教书,喜欢去下团的老师家里玩耍,熟悉了下团村,喜欢上了下团村,对下团的渔猎文化情有独钟。我结识两位虎匠,一位叫奉孝同,一位叫刘一中,他俩都是二十世纪20年代出生的人,刘一中还是当年的“打虎英雄”,参加了一九六〇的国家“五一”群英会。
相传,打虎是有教面的,他们信仰梅山坛神的张武郎。张五郎到李老君处学法,深得李老君喜爱,而李老君并不知道,他的女儿姬姬,暗中已经和张五郎相爱了。姬姬向父亲禀明他对张五郎的爱慕。李老君极力反对这桩婚事,并下令驱逐张五郎。姬姬无奈,邀约张五郎私奔。姬姬为了保证张五郎的安全,将他遮挡在手中的神伞之中。李老君得知此情,勃然大怒,追至路途,放出飞剑,欲除却张五郎。一剑、二剑,都被姬姬的神伞挡了回去,李老君又放出神伞无法遮挡的第三剑。姬姬见心上人危在旦夕,急中生智,将月经布抛上云头,玷污了父亲放出的飞剑。张五郎的性命得以保全。为了使张五郎不再受到伤害,姬姬让他的身子倒转,头、手着地,两脚朝天,变得面目全非,躲过了李老君的追杀。后来,张五郎将法术在猎人中广为传播,这些法术便是民间流传的梅山之法。张五郎受到猎人的拥戴,他也成了猎人敬奉的山神。因此,梅山教供奉着一尊倒立的梅山神像。那罩在梅山神坛上,缠在梅山虎匠头上的红色云头布,原来是姬姬的月经布。
梅山坛归属梅山启教翻坛倒硐张五郎,而下团村的水师坛属于梅山教中的上峒梅山。梅山教专指学有梅山法的渔猎专业户,总称三峒梅山。相传上峒梅山,挽弩放车;中峒梅山,赶山打猎;下峒梅山,捞鱼放鸭。下团村属中峒梅山,是其中心地带。
下团村的渔猎文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山歌。这里的山歌有自己的特点,全是情歌,多为男女对歌。他们歌喉的音质、音色都是优秀的,一流的,也许是山的缘故、水的缘故吧!
除了独特的传统文化,下团村还有独特的红色文化。我在上团教书时就听老人讲过红二军团将士驻扎上团村、下团村的故事。听说红军在下团村留下一盏红军行军灯后,我就前往下团村进行了采访。我找到了红军行军灯收藏主人奉掌姑。奉掌姑是下团村第一代共产党员、第一任妇女主任。
奉掌姑记得:“一名师长和两位战士住在我们家里。两位战士在我家天楼上一天到晚不停接发电报。我妈妈见师长和战士的双脚肿得像红桃似的,就土法上马,在火眼边烤满了萝卜,让他们热敷。他们在我家住了两晚,我妈妈还给战士洗了衣服,用柴火烘干。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晚,师长提来一盏红军行军灯,用双手捧着,送给我爸爸。师长说,‘老奉,这是我留下的礼品。我是一位师长,等革命成功,我来看你,以灯为证’。”
“家有红军灯,觉得心里通亮。”奉掌姑说。红军走后,奉掌姑的爸爸将行军灯收进了板仓,挂在靠天花板的右上角。后来,这盏红军灯被新化县档案馆妥善收藏,成为珍贵文物,如今收藏在娄底市博物馆里。按奉掌姑的要求,馆里请人给奉掌姑把红军灯画了下来,后来又赠送了照片。奉掌姑从枕头下拿出照片对我说:“这是红军精神的见证,我要把它传下去,让红军那充满理想与信念、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成为我们家世代相传的家训。”
红二军团几千人,分别住在上团村、下团村和寨园村。如今,上团村有国保单位“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百茶源村有省保单位“红二军团伤员养护所旧址”,下团村完整保护了从寨园村到村部的十里“红军路”。
我们一行欣赏桃花,嗨好了。但是,我们还要吃好、住好。桃花盛开的旺季,游客很多,不少农家乐摆“夜龙宴”。传统“夜龙宴”,是全村人相聚,将桌子拼在一起,摆成长龙吃宴席一样的酒菜。在晚上进行,故称“夜龙宴”。
我们进了一个正摆“夜龙宴”的农家乐,坐下了。长长的“龙桌”,欢声笑语如潮涌,好吃又好玩。
夜龙宴,下团人接待游客的最高礼节,是这里长期“不与外通”,自娱自乐,吃好亲热好而成长出来的习俗。“夜龙宴”见证聚欢别愁,牵连起亲情、爱情、友情,承载着一圈人对生活的期许与憧憬。下团村的“夜龙宴”历史悠久,满满跨越时空的文化韵味。
人生千百味,一宴知千年!
“夜龙宴”的配菜没有固定的菜品,肉食、蔬菜、野菜,都是土生土长的菜,土得不能再土的菜,可以随意搭配、自己选取的菜,有如大宾馆里的自助餐。通常会配齐九道菜,意在为人也好,处事也好,是很难事事周全的,人生忌太满,凡事做到九分就好,也只有这样,才能“天长地久”。宴席文化中,一般是上八道、十道、十二道菜,成双成对出现的,罕有上九道菜的。上九道菜其实是这个古村落的习俗。
我们吃夜龙宴间,起了山歌。吃完“夜龙宴”,品鉴茗茶。的确,我们在饱享口福的同时,放松了身心,感觉了愉悦和美好。
村中有个广场,那是当年为了湖南卫视“直播奉嘎山”特别修建的,如今用于进行“篝火”晚会。篝火燃起,热情的村民拉起早已被水酒润红了脸颊的游客,围着火堆欢腾起舞,肆意享受着朴素简单的快乐。
我遇见了特别的观众邹玖霖,她是奉家镇党委书记。她看见了我,走上来跟我握手打招呼。我们进行了短暂交谈。她告诉我:“杨老师,我们镇月光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将有大发展,产业上去了,旅游业就会火爆起来!”
“清凉、好玩、好吃是吸引旅客之本。”我说,“我们去欣赏篝火。”
星空长夜,只此篝火人间!
作者简介:杨亲福,湖南省作协会员,毛泽东文学院十七期专修班学员。《奉家山上永远的丰碑》《失火的山村》等作品发表于省级以上文学刊物。长篇小说《长谷深风》(原名《彼岸花》)获湖南省作协2024年重点扶持作品。
责编:扶雄芳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