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云上小村——曾文辉
云上小村
曾文辉
土坪不土。
土坪村属新化的天门乡,是一个苗、瑶、汉相融合的古老村落,这里有云海、峡谷、梯田、瀑布、茶园、古树于一体的自然风光,也有国学易学、原生歌舞、苗瑶民俗、古老建筑、现代美学、淳朴民风、拥军爱民交织在一起的人文景观。
土坪之名可追溯至明朝,至今已有536年的历史。土坪村多数人都姓廖,土坪村廖氏始祖廖文刚是明朝的四品道台,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戊申年)辞官归隐到土坪,廖氏七修族谱中的手绘《土坪山水全图》记载:“此图系我十六世祖文刚公所创垂也”。
精通传统国学文化的廖文刚,将土坪东南西北的高山分别命名为古台山、尖脑山、斗笠山、勒龙山。东方甲乙木,“古”原为“鼓”,鼓中有木,古台山也;西方庚申金,斗笠为金色,斗笠山也,北方辰癸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勒龙山也。在高山俯瞰岩湾河神似太极图,遂更名为太极河。
土坪既是玄色的,还是红色的。
据新化县党史资料记载:“乙亥年公元1935年冬季,贺龙、任弼时等同志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为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自湘西地区进入新化县境内”。其中一支红军部队进驻土坪地区进行休整,开展抗日宣传和筹粮工作。在红军的秋毫无犯、纪律严明的实际行动下,村民们迅速消除了疑虑,积极支持红军的抗日事业。红军与村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军民情谊,共同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红军树”“红军房”“红军仓”“红军烈士墓”的故事由此而来。
第一次到土坪的时候也是夏天,当时是去与人谈一个合作项目,当汽车带着我们七弯八绕,走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只是觉得眼前一亮,没想到这山沟沟里竟然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
清澈见底的太极河从山谷里缓缓流淌下来,农家的房子隔着马路依河而建,房子大多是木质结构仿古的,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有点像缩小版的凤凰古城。因为很多房子都做民宿了,所以到处都挂着红灯笼和广告牌,太极河流经土坪村村民居住点大概有两公里长,中间有四条形态各异的小桥横跨在太极河上,把河两边的房子连成一体,河两旁栽满柳树,正值微风拂柳的季节,时不时有风把柳枝拂向河中、拂向马路、拂在行人的头上,柳树下是各式花卉,有五彩的月季;浅紫色的或白色的木槿;匍匐在地上的太阳花正仰头沐浴阳光;鸡冠花成熟了,学会了低头思考;还有一种不知名的粉红的花卉像烟花一样绽放,甚是漂亮。我们入住的民宿在河右岸的民居的最尽头,那里有一道比较高的堤坝,堤坝上面是大概半米深的蓄水池,有小孩在里面游泳。堤坝下面建有鱼鳞坝,控制着下游的水的流量,有游客在那里戏水、拍照。
一路走来,我发现有很多不像本地人的老年人在河边游逛,一问,原来他们都是城里人,来这里避暑的。土坪村不仅有迷人的景色,还有850米的海拔,90%的森林覆盖率,丰富的负氧离子含量,夏天的气温平均在23°,确实是个避暑的好地方。
晚上,睡在三楼的客房,凉风习习,听着窗外小河里潺潺的流水,心想,如果要是能在这么个地方住一个夏天该有多好?
因为忙于事务,第二天早晨我就匆匆走了,没来得及细细品味这里的美景,心中不免留有遗憾。
这次有朋友提议来土坪游玩避暑,我当然是乐意奉陪。照例是七拐八弯的车道,路上,当我告诉他们土坪的景色有多么美时,他们很难相信,因为这地方实在是有些偏僻。
经过一个多小时车程后,汽车驶到了一个隧洞口,过了隧洞,就是土坪村地界了,然而现在吸引我的不是隧洞,而是隧洞口路边的一块牌子上的几个字“化肥、农药禁止进入”,在人们都在担心农药、化肥对身体的危害时,在这里出现这样的一个牌子,让人们对土坪村的兴趣又增添了几分。
上次来得匆忙,忽略了很多细节,这次可是专门来赏景的,得细细品味了。进入村庄,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单体八卦形的三层建筑,听说这里有一位得到易学泰斗、国际易学开山祖师廖墨香真传的六卦占卜先生,怪不得这座建筑的牌头上写的是“墨香国学文化园”,文化园以太极之韵为核心,巧妙融合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八卦之形,铸就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天下第一八卦楼”,有这样的一座建筑和一位这样的世外高人加持,土坪就更显出了它的超凡脱俗。我们都不懂易学,也就不附庸风雅了,只是在外围参观了一下,没去里面一探究竟。
既然要住宿,找间好的民宿是第一要务,望着满眼的红灯笼,真的不知找哪家好,只好把车停在村口,找个地方把午饭吃了,再边走边找。路过河边的土坪村村委会也是廖氏家族祠堂的时候,看见里面有人正在布置舞台,以为是祠堂要举行什么祭祀活动,一打听,原来这里每周六都有苗瑶民族的演出,今天刚好是星期六,看来来得好不如来得巧,让我们赶上了。
忙碌的人群中我看到了一个有点熟的身影,本地网红“瑶家阿朵”,她是苗瑶民族演唱会的主角,我上次来办事的时候跟她见面吃过一顿饭。碰到熟人就好办,我请她给我们介绍一间合适的民宿,她很爽快地答应了。她介绍的民宿就在与村委会隔河相望的对面,店老板见我们是阿朵介绍来的,不仅给了我们很舒适的房间,而且给了很优惠的价格。
把行李搬上楼,安顿好,休息一会儿就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我们的住宿是包饭的,老板是个实诚人,伙食还不错,都是本地土特产粉蒸肉、寒水鱼、猪血粑、土鸡等,没有科技与狠活的土菜真的比我们在外面超市里买的好吃了许多。
吃完晚饭,对面的演出就敲锣打鼓开始了,我们赶紧又穿过那座叫龙门桥的风雨桥去村委会看演出,演出节目是融合了苗瑶民族特点的《夜画瑶峒》《瑶旺天外边》《寻宝》等多部原生态歌舞剧和山歌剧,听说《夜画瑶峒》是少数民族文化经典之作,而《瑶旺天外边》山歌剧于2019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表演很出彩,演员据说都是当地的村民,怪不得很多民宿的大堂里都挂有剧照,原来他们既是土坪村的村民,又是民宿老板,还是舞剧演员和歌唱演员,身份还挺复杂的。
本该是炎热的夏天,我们却在微微的河风吹拂下,在23°的气温里享受着视觉和听觉的盛宴,这日子过得是多么惬意呀!看完演出从大门出来,发现我们置身在了一片璀璨的灯海中,灯海里既有风雨桥的样子,又有各式民宿的勾勒图形,有河流的轮廓,还有花树的影子,没想土坪的夜晚竟是这般多彩,这般烂漫。如果说白天的土坪是属于古代的话,夜晚的土坪绝对是现代的,这般巨大的差异,让我们这些自称城里来的游客也觉得自己见识还是太少。
往回走,又让我们驻足在了龙门桥上。今年的夏天特别热,城里的气温平均在40°左右,所以,只能整天整晚开着空调。成天在空调房里呆着的我们,突然晚上可以坐在风雨桥上呼吸着饱含负离子的空气,听听小河流水的声音,看着满眼璀璨的灯光,别提有多爽了。夜深了,大家还舍不得回屋,嚷着要在桥上的长凳上睡一晚,直到蚊子嗡嗡叫着来驱赶我们这些侵略者了,才悻悻离去。
这一觉,睡到了自然醒。
刚下楼,发现老板在等着我们吃早餐呢。早餐是面条加鸡蛋,记得城里的餐馆,面条里面是要有几根青菜的,这里的老板没那么讲究,因为青菜在这里再寻常不过了,所以没当回事,我们这些已经习惯了那些俗套的食客却觉得缺少点什么,嚷着要老板烫几根青菜放里面。老板看厨房里没有现成的青菜,打开厨房的后门说:“你们自己去摘吧,想吃多少就摘多少,想吃什么就摘什么。”还有这等好事?我们几个女的来劲了,一窝蜂跑出去,一看,厨房的后边就是菜园子,里面有正当季的空心菜、番薯叶、汉菜、小白菜等等,也顾不得品种,我们就随便摘起来,什么嫩就摘什么,每人都摘了一大捧,也不要老板吩咐,自己找了个盆就洗起来,等老板把青菜烫出来,竟有满满的一大碗,这个量在城里的饭店老板可用一个早上了。吃着自己亲手摘的、亲手洗的,没有施过农药、化肥的青菜,别提那个香了。
雅天门是土坪村的另一个景点,它离土坪村村委会7.2公里。雅天门这个地方我已经惦记很久了,不仅是因为它的名字雅,还因为春天时上面那五颜六色的杜鹃花在别人的抖音里、短视频里让我羡慕极了,现在虽然不是杜鹃花开的季节,但这个时节也有野花、有溪水、有清风,甚至还有野果,也够我们看的。
吃完早餐,我们就往雅天门出发,因为雅天门的海拔有1400米,所以,从太极河到雅天门,我们几乎都是在爬坡。
其实,雅天门不仅仅是一个景区,还是一个高山生态茶产区,这里夏季平均气温22°。在海拔1200米以上聚集着很多高山寒水湖泊,且水土富含硒。当地人充分利用高山富硒土壤及南风灌顶的独特气候,地处神奇北纬27°“茶叶带”的天然地理优势,种植高山有机茶3000亩,用十年的时间成功打造中国寒茶品牌,并获得欧盟有机产品认证,产品走出国门,远销欧美国家,并结合天门的旅游资源,打造出“问道天门 易品寒茶”的文化品牌。在寒茶产业带动下,村民还成立合作社,种植高山有机蔬菜,这时候,我们再忆起隧洞口“农药、化肥禁止入内”那几个字,他们确实做到了。
沿着陡峭的山路往前走,一路上,满眼看到的都是隐身在矮树林中的茶园和菜地,直到一个阔大高耸的门楼出现在眼前,看到上面漂亮俊俏的五个大字“雅天门景区”,我们才知道,这里就是雅天门了。
进入大门,汽车驶入了一条比较狭窄的毛路,在这样一条陡峭且狭窄的毛路上走了十几分钟才来到游客接待中心。因为是旅游淡季,这里的游客不多,与别的游客中心喧嚣嘈杂不同的是这里显得格外幽静,除了大门旁两只巨大的水缸里溢出的水声,树上的鸟鸣,田间间或传来的几声蛙鸣,还有房檐下那一巢蜜蜂忙碌的“嗡嗡”声,剩下的就只有风声了。我们这个旅游团人数不少,但一到此处,任何嘈杂仿佛融化在了幽静里,没了声响。
根据工作人员的提议,我们沿着一条小溪边的木栈道往前走,听以前在这里写生的画家们说过,雅天门的山水不用构思,随便取哪个景就是一幅天然的画。果然,沿途处处有让我们惊叫的美景,有开着红色、紫色花朵的睡莲池;有悬挂在头顶上的还没成熟的野生猕猴桃;有不断长出新叶的高山寒茶;还有利用路边天然的岩石巧妙雕琢的石龟;有人工建造的索桥、玻璃栈道;也有鬼斧神工的天然石峰,神秘莫测的深沟峡谷;有变幻无常的雾;也有清澈见底在耳边如泣如诉的淙淙流水。雅天门的美就像它的名字,神秘得犹如一个虚无缥缈的天宫梦境,变幻无穷;素雅得犹如一幅泼墨自成的水墨画,巧夺天工,让人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寻找它的更美。观了莲池、过了索桥,望着那高耸入云的盘旋楼梯,我们这群年已过半百的游客中不少人有点“两股颤颤”,只好望而却步。
半途而回,虽然有些遗憾,但能赏到这么多的美景也不枉此行,人生很多事情无法圆满,有些时候欠缺也是一种境界,剩下一些美景待下次欣赏,不也是一种美好的期盼吗?
作者简介:曾文辉,湖南省作协会员。出版长篇历史传记小说《陈天华辛亥风云之梅山英烈》。
责编:扶雄芳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