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 移民情——鄢吉
移民情
鄢继荣
新化县作为湖南省最大的水库移民县,也是全国三大移民县之一,曾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诗。1958年7月,湖南省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柘溪电站枢纽工程破土动工。因工程建设需要,从1960年冬开始,柘溪水库新化库区的移民搬迁和安置工作启动,到1981年完成,历时21年,共移民121630人。新化库区移民分外迁和内迁两种情况:其中离县外迁42917人,分三批完成;县境内迁3881人;留库后靠66549人;倒流移民安置8283人。从此,新化移民“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毅然离开自己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背井离乡,战天斗地,以他乡为故乡,踔厉奋发,建设新家园,书写了时代的丰碑。
几度风雨迁移路
新化库区第一批外迁移民始于1962年元月。按照省委和邵阳地委的安排,共向邵阳地区的城步、绥宁、新宁、洞口、隆回等5县迁移15000人。县委将任务分配到各水淹区,确定琅塘区移往绥宁县,游家区移往新宁县,白溪区移往城步苗族自治县,南源区及城关、北渡、琅塘、游家部分移民迁往洞口、隆回两县。邵阳地委1962年元月4日决定,新化从元月11日至28日完成第一批外迁移民运送6000人。县移民委员会就移民运送时间、人数、交通工具等做了具体安排,各区分别于元月8日至20日开始将移民物资装船,9日至21日随同移民到县城集中,再分批装车,从元月11日至23日乘汽车运送至各安置县。后又组织多批运送。
这批移民,从库区远迁山区,背井离乡,移风易俗,思想工作任务艰巨。新化县委确定由县长彭本武负责,副县长黄成林专管,带领干部深入水淹区,配合区、公社做好移民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做好基层干部和党团骨干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杨木洲公社苏溪大队团支书梁来易有想法,其他干部也思想不通,后来做好了支书梁来易的工作,支书带头外迁,大队干部跟着外迁,一下带动180多个村民外迁。领导带了头,移民放了心,顺利完成196户、587人的外迁任务,巩固率达到98.4%。同时,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政策,切实帮助移民解决和处理好各项具体问题。
第二批外迁是柘溪电站将蓄水高程提高到168.5米时。1969年10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柘溪水库所属新化水淹区移民15000人,迁至湘阴县杨林寨农场,建立一个新公社,交湘阴县管辖”,并要求在1970年春耕前完成。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新化移民领导小组”,由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常委、生产指挥组组长沈岳任组长,原地委副书记王润民和新化县革委常委王修松任副组长。有移民任务的区、社、队也相应建立了移民领导小组,确定一、二名领导和四、五名干部专抓移民工作。经过多次调查研究,确定外迁移民的范围。各单位外迁的人数和对象,采取全面动员,普遍报名,反复协商,民主评议,出榜公布,大队审查,公社批准的办法,由县控制总额15000人左右,并对外迁移民中的有关政策和具体问题处理下达了意见。
为了搞好移民运送、财产接管等准备工作,又于1969年12月初,以迁出地的基层干部为主,组成376人的移民先遣队,由县革命委员会常委王修松带队,赶赴杨林寨。在湘阴县委和杨林寨农场党委的配合下,完成了划片定点,确定了连、排、班领导人员,为迅速安置外迁移民创造了条件。此次移民外迁,从新化至杨林寨,运输线近800里,每人平均运送物资1.63吨。采取水陆两运、多点运输的办法。水运柘溪线实行人货混装,陆运金竹山火车站实行人货分运。各移民区、公社一般以大队为单位,组织全体劳动力,分成若干个搬运组,分组包户或分组包船帮助外迁移民装运物资。至1970年4月底,全面完成迁移工作。
第三批外迁是1972年柘溪电站再次提高水位,由原168.5米提高到169.5米高程时,省委决定从柘溪水库淹没区外迁3万人(新化、安化县各15000人)到国营西湖农场。西湖农场位于常德地区汉寿县境内的洞庭湖西北岸。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和新化县革命委员会遵照省革命委员会指示,于1972年9月迅速组织移民工作领导班子,在群众中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摸清水淹区的基本情况,层层落实移民任务,着手处理有关具体问题。移民任务大的区、社均成立了移民领导小组,由一名副书记负责,共抽调干部100余人参加移民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在群众中广泛深入地进行形势、阶级和路线教育,党的利益和党的政策教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宣传发动深入人心,“到西湖去,建设新西湖”一时成为全县舆论的热点。
大移民于1972年12月15日开始。遵照省移民委员会的安排,春节前运送移民5000人,将家具和物资1万吨,每天运送350~400人,家具和物资600~800吨;春节后运送移民1万人,家具和物资2万吨。为便于移民和家具物资的装载运送,在库区交通较便利的游家湾、白沙、琅塘设起运点60处。至1973年3月上旬,圆满完成全部迁移任务。
离开故土倍艰难
故土难离,乡音难断。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恋土情结,土地、旧宅不仅仅是一生心血,更是祖祖辈辈沉淀的情感、记忆的载体。新化人向来“厚德重义”,讲乡情,重仁义。他们对故土虽然有不可割舍的拳拳眷念,但又义无反顾地服从了国家大义,走上背井离乡的外迁之路。当年,水赶人走,住在170米海拔以下的群众,无论祖辈积下的家产有多富有,也要被拆迁,无论耕作的农田有多肥沃,也要被淹没,无论对脚下的土地有多依恋,也要告别。水至柔,而无人能敌。水库蓄水位一而再再而三地抬升,不少家庭的房子也跟着一而再、再而三地拆迁,新屋变旧屋,旧屋变烂屋,人、财、物都在一次次的搬迁中被消耗,离家之痛深深地刻在了移民的心底。
这4万多离县外迁的新化移民,响应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号召,顾全大局,舍家为国,带着故土难离的忧伤,踏着远征的壮歌,浩浩荡荡地圆满完成了这一次伟大的移民壮举,甚至有的把生命都奉献给了这场移民大潮。
柘溪电站的建成,对促进省内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库区群众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一段时间内,因外迁移民在安置中遗留的问题暗藏着极不安定的因素;加上移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其他问题交织一起,悬而未决, 年深月久,一度引发移民强烈不满,矛盾日趋激化。
中央水利水电部、湖南省委、邵阳地委、新化县委高度重视,对柘溪水库移民重大问题及时研究、部署、检查。中共新化县委于1958年成立移民工作委员会,配备了专门班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库区各级党组织把移民工作摆在首位,作为一项突出的中心任务来抓,做到了书记挂帅,全党动员,全力以赴,体现了我党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吃菜吃到牛肠止,工作干到移民止。”这是当时移民干部的真实反映。针对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县委决定在全县广泛深入开展以“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国家,确保国家重点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运用广播、幻灯、文艺节目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革命领袖和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使广大移民群众拨亮了思想之灯,党员、干部、团员带头外迁,从而出现了许多亲带亲,邻带邻,一个带一家人,主动要求离县外迁、县境内迁的先进典型。
对外迁移民的有关政策和具体问题,地委、县委进行了认真研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1974年,湖南省委主要领导在全省移民安置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柘溪电站的修建,新化、安化两县贡献很大。蓄水位一再提高,是为了节省煤,多发一点电,请你们谅解。移民安置工作没有做好,给库区群众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县里主动承担了,“批林批孔”中,矛盾未上交,群众没有闹,给下面增加了困难,省委是知道的。”
情定他乡笃情谊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现在已过去了数十年,那么,这些新化移民及他们的后代们,身在他乡,现在过得怎么样?对故土新化的感情又是如何?2023年七八月间,我随新化县政协调研组一行,对迁居城步、绥宁、西湖、杨林寨等地新化移民进行了一次调研,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几十年过去了,新化移民们以他乡为故乡,积极投身到当地的建设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而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仍心念故土,难舍亲情!
在城步、绥宁等邵阳西五县,由于当地采用“插花式”安置,新化移民刚到时,大伙身处异地他乡,又都是“白手起家”,一般一村只安置了两三户移民,语言差异大,生活习俗不同,开始,全家住在大队部,那时的生活是非常困难的,大人们既要出集体工,又要抽时间到山上砍伐木头,没有任何亲友帮忙,就是二三个人把几十个立方米的木头从山里扛了回来,然后建起了新房子。而当时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交流,新化话的方言本来很重,而邵阳各县的方言也大不同,乡下人的话有时连县城人都可能听不懂,双方交流经常靠用手比划来辅助,闹了不少笑话。而新化人脱口而出、习以为常的粗俗口头禅,也引起过不少的纠纷,甚至争斗。在饮食方式上,双方也有很多差异,如鸭子的吃法,新化的吃法是剁碎拌米粉煮熟,称为“擂打鸭”,而城步等地则用辣椒爆炒熟后用鸭血调制,称为“血酱鸭”。双方都难以习惯。但新化人用梅山蛮的坚韧与毅力,奋斗与汗水,希望与光芒,强忍汗水和泪水,硬是挺下来,他们利用自己的先进生产技术,带领广大群众开山造土,凿石开路,遇水架桥,修水渠、筑河坝、建学校,开办园艺场,并充分利用山坡隙地,广种红薯、玉米等杂粮,养猪养鸡喂鹅,许多移民的房前屋后,满是果树或蔬菜,成为推动邵阳西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化移民奋发向上,在城步、绥宁等地的各行各业中都留下显要的身影。很多移民村的村支书、村长长期都由新化移民担任。90年代,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四大骨干国有企业有3家由新化移民担任厂长。移民后代更是涌现出了许多突出精英人物,如陈永安、张先斌、刘兰泉等都成当地的领头人或致富带头人。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移民尽管离开新化故园几十年了,但他们一直都心念故土,不管相隔几百公里,路途如何遥远,都阻不断亲人间的血脉联系,如张先斌,每年都要安排家庭人员轮流到老家白溪进行清明扫墓祭祖,双方红白喜事,也相互来往。刘兰泉在新化的堂兄弟表姐妹多,相互之间联系紧密,他最为牵挂新化故土,经常回琅塘老家挂青扫墓。特别是2018年清明节期间,他回故土新化后一住就是好些日子,为他父母砌坟立碑,留下了永久的纪念。新化移民人在他乡,根在故乡。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亲人,剪不断的情感,说不完的牵挂,传统的节日,成了他们交往的引子,不管千山万水,不分白天昼夜,他们乘车走路爬山,就为了互相见面的一刹那,悲喜交集,互诉衷肠,交流经验,交流生活的点点滴滴,交流工作的苦辣酸甜。
在湘阴县杨林寨镇,当第一批移民到达时,移民从新化的四面八方聚集在杨林寨同一条大堤边,爬上堤,抬头望去,移民们心寒了,“天呀!这哪里是传说中的什么‘鱼米之乡’”,垸内是一片汪洋,堤外更是森森洞庭湖水。安置领导小组与带队干部好像看穿了移民的忐忑心情,立即按册发给每人十几块钱的生活安置费,小部分人幸运地按分配搬进了原农场遗留下来的工棚茅屋,大部分人都在堤边用自带的晒垫竹篙支起了棚子,有的一家几代人蜗居在一起,暂且栖身,耐心地等待着“新屋”落成。风雨飘零的日子,一等就是半个月,晴天,小伙子们偶尔到沟港里去捞些小鱼小虾改善生活,有的跟附近邻居交上了朋友,好客的地方朋友从家里拿来盐菜,摘来园里的蔬菜等送给移民。每天天刚亮移民便踏着泥泞的小路去协助工匠们建造自家的新屋,新屋里刚填起泥巴就像海绵一样软绵绵的,踏上去鞋子都扯不出来。有的人家实在耐不住了,干脆没等芦材壁糊上稀泥巴就搬进了屋。移民的住房设计“街道化”,分前后两排,每栋三正两厢房住12个人(人均不足10平方米),用木料支架,木皮盖顶,芦材做壁,稀泥巴粉饰,“村子像街坊,屋里千根屋柱落地,房里有数不清的天井坑”。移民驻地是以带队干部“抓阄”的方式,按部队编制确定的,除个别特殊情况有所调整外,原则上按移迁地的一个公社划为一个连,一个大队为一个排,尽可能地保留原移民前的乡邻关系,照顾了新化人那种故土难离的情怀。
由于湘阴县杨林寨和常德市西湖管理区对新化移民采用的是集中安置方式,这样就较好地保留了新化人原有的方言和风俗习惯。当地移民直到今天都普遍讲新化话,喜欢吃雪花丸子、三合汤、鸭子粑、猪血粑、坛子米粉肉等新化特色菜,保留学武、送灶神等原有风俗习惯。
有人说,新化方言和浸染梅山文化的新化风俗习惯几乎是新化人身份的象征。当然,根深蒂固的方言和风俗习惯给移民们带来一些挑战,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方言的语言障碍就成为一个问题,但移民们认为,新化方言和风俗习惯是连系故土的纽带,具有重要的意义。
移民们来到西湖区后,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尤其是外洪内涝的侵袭,血吸虫病的危害,以及饮水、上学、就医、行路等困难,严重影响移民的安全与稳定,制约农场的经济发展。洞庭湖区潮湿多雨的气候,让曾经长期生活在山区的新化移民水土不服,故乡住的是青瓦木房子,到洞庭湖后,住的是芦苇房;在老家烧的是木炭和木柴,在洞庭湖烧的是稻草芦苇;在老家冬天可以狩猎,种的是玉米,到了这里要种水稻要捕鱼。移民初来乍到,每天都是修大堤,围湖造田,大人们每年必须为国家出二至三个月的义务工,情况紧急时,小学生也得停课上工,一天得半个工分。无休止地劳动,看不到的希望,当初的移民们情绪很大。
经过50多年的发展,西湖人民在国家的扶持下,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基本实现了当时省委领导提出“努力把西湖农场建设成为安全的、富饶的、有吸引力的农场”的奋斗目标,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现在西湖一带的居民全部享受国家农保:女的满55岁,男的满60岁,就可以享受2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农保津贴。居民们个个过着丰衣足食、美满幸福的生活。而西湖移民留给我们调研人员印象最深的,当属德人牧业小镇那一条长长的移民文化墙,新化移民后代、德人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仲珊,用他那特别的情感,精巧的构思,真实记录着当初移民们背井离乡,艰苦创业,同时与故土血肉分离的历史。这里,记载的是一段往事,激起的是一份乡愁。
时光荏苒,新化移民已经扎根当地六十余载,他们对促进所居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光流逝,现在新化原迁移民一个个离世,剩下的老移民及他们的后代也逐渐从故土难离的相思中解脱出来,渐渐地淡化了新化移民这个标签,更好地融入迁居地这个大家庭。
资江滔滔,说不尽移民的心里话;青山隐隐,诉不完移民的乡土情!在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新化移民,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血洒疆场的硝烟,但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举家搬迁,移民他乡,离别家乡的山山水水,送别,相聚,那一行行热泪,是一卷卷流传千古的诗词,是一首首思念故土的壮歌,永远值得铭记!
作者简介:鄢继荣,笔名鄢吉,湖南省作协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江南》《风潮》等报刊杂志。曾创作出版长篇励志小说《苦苦奋斗》。主编出版《当代梅山精英》《大梅山研究·萸江津风》等
责编:杨雅婷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