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阅读涟钢——李国毅
阅读涟钢
李国毅
如果说涟钢是一幅七彩纷呈的画卷,那我就是这画卷中一抹若隐若现的油彩。四十六年前,—个炎热的夏天,年仅17岁的我怀着新奇的向往,告别了闭塞的山村来到涟钢:从此,我的青春便牢牢地嵌入到了这十里钢城。弹指一挥,韶华似水,四十多年过去。我亲身感受了钢城的巨变,目睹了钢城的辉煌,从此,我的青春乃至生命始终伴随着涟钢高昂奋进的鼓点一起跳动。从此,我面对涟钢就像面对一本书,开始慢慢阅读,一页页,一章章,涟钢的内容就像蒙太奇,从暗淡到明亮,从朦胧到清晰!
记得第一次走进炉台,这里炉火喷涌、钢花飞溅,这里机器轰鸣、尘屑飞扬。夕阳西下,灰雾朦朦,铁气、浊气、热气相互交揉,一位“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老工人,手拿一个印有“苦战五十万吨”字样的洋铁饭碗,从我身边走过。
五十万吨?是钢的产量,还是钢的前程?
弹指一挥间,四十六年过去,涟钢这本书厚重了,博大而精深。涟钢就像一艘蓄势待发的战船,正朝着自己的目标,乘长风而破万里浪!于是,我明白了,“苦战五十万吨”中“苦战”的深层内涵:那是力量的聚集,那是意志的展现,那是行动的整合!在这为之付出的努力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驮着涟钢不断前行!是他们,披荆斩棘,日夜拼抢,打出一个又一个漂亮的攻坚战!是他们,不知放弃了多少个休息日,从而使高炉、转炉、棒材、板材易地改造创造了国内老厂改造的最短工期!他们,满怀钢铁之子的激情,伸出有力的双手托起了涟钢:他们,把火红的青春和炽热的爱,都奉献给了执着追求的钢铁事业!他们是涟钢最可爱的人!
一
面对涟钢,年逾九旬、满头银丝的父亲,作为涟钢首批创建者,感慨岁月如梭。他虽年老,眼睑下垂,但记忆依旧清晰。父亲深情讲述着老一辈涟钢人在黄土岗上白手起家,建成十里钢城的艰辛历程,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面对涟钢,人们最难忘的是创建初期的艰难困苦。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国民经济迅速恢复,钢铁需求急剧增长,建立工业体系成为党和人民的强烈愿望。1956年5月21日,毛泽东接见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听闻湖南工业基础薄弱后指示:“搞工业,没有重工业不行!你们要自己办点钢铁,不能光靠中央调拨。”此言如同一把火,点燃了湖南人工业强省的激情,拉开了涟钢建设的序幕。于是,涟钢应运而生。
涟水之滨、湘中娄底,拥有全省储量第一的煤炭、白云石、石灰石资源,加上省内丰富的铁矿石等资源,筹建小组选定娄底黄泥塘区域为涟钢厂址。
九十三岁的父亲回忆道,之所以选择娄底建厂,是因为娄底位于湄水、涟水汇合处的下游,水利资源及供排水条件优越,又处于湘黔铁路与娄邵铁路的交汇处,交通运输极为便利。把黄泥塘作为首选方案,是因为周围煤、铁、白云石、石灰石等矿藏丰富,且属丘陵地带,地势平坦,厂基平整,土石方量较少,占用农田、农房少。娄底镇为涟源县四大集市镇之一,历史上农副产品及蔬菜供应丰富,生活物资条件较佳。
当年,一群互不相识的兄弟从各地汇聚到黄泥塘,结束漂泊,住进简易工棚,解开行李与干粮。同时,还有许多人从全国各地陆续奔赴这片荒凉陌生的土地。
那时涟水两岸无桥,只能靠摆渡过江。一条破旧的船在江中疾驰,江水从缝隙涌入,湿了摆渡人的鞋。摆渡人头发花白,衣裳补丁众多,寒风在补丁间打转。蜷缩在船上的人,目光越过野草地,在蓝天中寻得向往,他们以拓荒者的身份,成为这片荒凉之地的奠基人。
歌声因沧桑而渐渐平和,但故事却不会因久远而被遗忘。面对滔滔不息的涟水,让我们将历史的镜头拉近,走进那些令人畅想的岁月。
父亲向我描绘当时的情景:黄泥塘一片荒山丘陵,住房和物资供应紧张,很多职工住在附近农民的牛栏、猪圈里;吃的是“猪肠子(南瓜藤)”“无缝钢管(空心菜)”;几万人就餐,没地方吃饭,大家到处站着吃,弄得工地到处都是饭钵子。那是一段无比艰辛的日子,但工人们只有一个念头,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听不到一句怨言。为了早日建成涟钢,涟钢的建设者不分白天黑夜,在工地上用手拔,用锄头挖,用铁锹清理树根、草皮。无论什么岗位,工人们都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什么中夜班费、加班加点补助,他们从未想过。奋发图强,早日让涟钢矗立在这片热土上,是这些老涟钢人共同的理想。
那些岁月,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涟钢厂基平整动员14个乡5000多民工,用锄头挖、肩膀挑,宛如一个真实版的“愚公移山”。工地上开展劳动竞赛,完成任务好的画飞机,由指挥部敲锣打鼓送去;成绩差的画乌龟,由该队负责人背走。宣传员用高音喇叭播报好人好事,号兵按时吹号统一上下班。夜间挖土处插“高脚火把”,运土途中摸黑前行,民工着白衣或扎白毛巾防碰撞。几百民工同住工棚,两人轮流睡铺位,被子不足添蓑衣稻草,口粮不够以红薯补充,菜少则盐水泡饭。
当时,湘潭至娄底不通铁路,一条简易公路因架木结构桥梁的重量限制,700多吨的发电机组无法运回涟钢。富有浪漫色彩和勇敢创新精神的涟钢人将目光投向滩险、弯多、水急、落差大的涟水,硬是通过人力背纤,逆水行舟,将超长、超高、超重的庞然大物安全拖回涟钢,确保了“九一”发电,“十一”出铁,向国庆献礼的伟大目标。
涟钢,就这样在创业者手中初见雏形,大家都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周年的时候出第一炉铁,为年轻的共和国国庆献上一份厚礼。
1958年9月中旬,涟钢喜事连连。一周内,先是铁路通车,接着电站发电。9月17日下午,初秋的艳阳映红了高炉工地上翻飞的彩旗,震天的锣鼓惊飞了涟河的水鸟,涟钢1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这一壮举,终结了湖南木炭炼铁的历史,奏响了湖南现代钢铁工业的前进序曲。这一天,被定为涟钢的生日。随后,涟钢人在这片热土上又炼出了湖南第一炉钢,轧出了湖南第一根材。1981年,涟钢螺纹钢获得全国质量最高奖“银质奖”,并随后在1986年、2003年两次蝉联。
如今的涟钢,已构建起从炼焦、烧结、炼铁、炼钢,到热轧、冷轧、热处理、加工配送,再到能源供给等一整套完整的现代化生产装备体系,成长为一家以生产优特钢为特色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它是亚洲最大的热处理板材加工基地,是国内主要的硅钢生产基地,也是国内起重机吊臂钢和薄规格耐磨钢等高技术钢材的主要开拓者。与此同时,涟钢已建成云数据中心、设备智能运维中心、智能协同管控中心,正全力加速智能制造的步伐,致力于打造智慧工厂。目前,涟钢具备年产钢1200万吨的综合规模,总资产达590亿元。
涟钢坚持走高端、精品、差异化发展之路,成功开发了冷轧汽车用钢、热轧汽车用钢、中高碳产品、电工钢、工程机械用钢等一系列特色产品。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港珠澳大桥、三峡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及“复兴号”动车等大国重器,还为奥迪、奔驰、三一重工、格力等知名品牌供货,并出口到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涟钢破土动工到正式投产,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大型设备巨人般拔地而起,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涟钢建成后,这些建设者们便在涟水河畔扎根落户,娶妻生子,十里钢城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直到现在,他们依然操着满口的家乡方言,那熟悉的乡音,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珍贵印记。
阅读涟钢,涟钢在老一辈的呵护中,留下了许多传奇艰难的创业故事。时光匆匆,当年并肩奋斗的创业者很多已经故去。如今还健在的老一辈,他们在享受幸福的晚年,聚集在灿烂的阳光下,回首那些留不住的青春时光,想想自己这一辈子无怨无悔。而今,最让他们欣慰的是,关于涟钢成长的故事,关于这片土地上的好消息,那些可爱的人物,总是由儿女们讲述给他们。他们除了惊叹和如意,再没有别的祈望。愿他们悠闲再悠闲些,尽情享受美好的生活。
二
阅读涟钢,这座钢城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史。涌进这个伟大历史进程的人们,以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推动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这一代人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他们是谱写湖南钢铁工业历史的中流砥柱。
涟钢诞生于一个特定的时代和环境,黄泥塘、冷水坑、洪家洲、花庙冲……从这些荒凉与冷寂的地名,我们便可想象那是怎样一片人烟寥落的荒山野岭、黄泥烂塘,也能体会到创业初期的坎坷与艰辛。为了尽早结束湖南木炭炼铁、缺钢缺材的尴尬历史,第一代涟钢人以苦为荣,艰苦创业。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穿着粗布工装,披星戴月,餐风饮露,用粗糙的双手谱写出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
“五年靠产品,十年靠技术,百年靠文化”,已走过六十七年、正迈向百年的涟钢深知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在企业不同时期,涟钢人展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初创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调整时同甘共苦、开源节流;恢复发展时团结奋斗、闯关争变;改革发展时预见危机、抢抓机遇。后来传承创业精神,涟钢形成了“崇尚学习、勇于创新、团结拼搏、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在涟钢精神的鼓舞下,这些年涟钢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三次革新成功的“木质索道运输机”、出席全国群英会的土专家蒋炎成,增产节约能手肖杨宜,受毛泽东接见的“钢铁姑娘”邱三娥,“活雷锋”梁益铭,心脏不停不下岗的好工人王道修,全国首家发明水力冲渣、推动钢铁工业技术发展的吴鉴光,抢险英雄胡兴昶、彭少庚,见义勇为烈士伍燕君、夏卫国,以及劳动模范莫介凡、彭光禹、张连光、周芬清、易贤忠等。从他们身上,我们能感受到涟钢精神的价值——对涟钢事业无限忠诚的高尚品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以及求实奉献、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
阅读涟钢,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他们经历的难忘岁月。提起黎飞凤,我们就会想起他的架子车;提起伍平华,我们就会想起他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提起张良庄,我们就能知道他是“修炉状元”;提起李炎生,我们就会想起他是炼钢炉前的“火眼金睛”;提起禹冬明,我们就会想起她的自动化控制……
芸芸众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往往预示着一种蓬勃的力量。“金牌工人”,是一个响亮的称呼,更是一种骄傲,一种风采。无论在哪个企业,“金牌工人”都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在浩浩荡荡的产业大军中,他们更是榜样和力量的象征。
首席工程师刘旭辉在实验室熬红的双眼,最终让高端硅钢磁感强度提升15%,面对外企的百万年薪邀约函,他将其折成纸飞机投向高炉;退伍军人彭银的焊枪在国家级赛场雕出“鱼鳞纹”时,他拒接的商业代言足够买下整条焊机生产线。仅有初中学历的锅炉工陈奇福在涟钢这个大熔炉里自学成才,从技校毕业生到中南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从百炼成钢的“特级技师”,到如今的“陈奇福首席技师工作室”……一位青工在听了他们的演讲后,在企业内部论坛上留言:“听了他们朴素而真实的故事,我看到了涟钢的希望。”
有人说,人若轻松了也就没有价值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人的取向都是一致的。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能看到老一辈艰苦创业的宝贵品格。这既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涟钢的底色。
三
阅读涟钢,这座钢城的灵魂深处,始终燃烧着一簇不熄的火焰——那是“阳光、正直、包容、共享”的廉政之光。它如同高炉中奔涌的铁水,淬炼着企业的筋骨,更铸就了涟钢人“诚信冶炼人品,精品奉献社会”的铮铮铁骨。
你看:从创业初期“睡牛栏棚、吃南瓜藤”却无一人贪占公家半分资源的老一辈,到如今鼠标轻点间招标信息在内部网实时公示的透明管理;从“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的铁律,到劳模彭银全国夺魁后谢绝商业代言的赤子之心——这清正之气,早已化作十里钢城的呼吸。当新一代工程师手握百亿技改项目时,“关联交易全公开、供应商黑名单”制度是他们划下的红线;“奋斗者誓言碑”下,党员志愿服务的数字定格在4128次——比去年多出328次。那跳动的数字分明在说:为职工解忧,可取清风明月,不取分文酬劳!
这廉政文化,是炉台上永不蒙尘的蓝色工装,是审计监察部直插基层破解“管理痛点”的锐眼,更是父辈洋铁碗里“廉洁自律”四字铭文在新时代钢花中的回响。它让钢铁的冰冷有了温度,让千万吨板材的征程,始终行驶在阳光照耀的涟水河上!
四
阅读涟钢,让我们多一些自信与豪情,少一些恐惧和胆怯。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我们都是幸福的一代。
岁月蹉跎,老一辈汗珠子落地摔八瓣打天下,他们留下的故事,不仅是感悟,更是一种基因,已浸入我们的骨子,在我们身上延续下去。
时代进步的节奏太快。老一辈当年上班拎着饭盒、迈开双腿、骑着自行车,如今的我们呢?开着别克、奥迪,自己不驾车还有通勤车接送上下班。几套时尚的工装按季交替更换。生活在这样一个甜蜜的时代,同样是钢铁基因的传承,我们始终保持着一种不竭的冲动,创造的欲望因激励而不断突破新的峰值。
我置身这沸腾的钢铁海洋,每时每刻都被钢城奋进的节拍所激奋,推动着我不断充实,不断前行。为适应钢城生产建设的需要,多少人放弃了花前月下的浪漫,茶余饭后的闲谈,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学习之中。无论是各单位的会议室,还是公司的图书馆,到处都是攒动的人群。人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营养,贪婪地吸吮着科技的甘甜。补中学,考大学,多少人成了工程师、经济师、政工师,成了钢城挺拔的脊梁。
于是,产量上去了,由五十万、一百万、二百万、三百万,到八百万吨,直至如今的一千二百万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伴涟钢,一路走,一路阅读:
涟钢变了,它变得像一幅画……她卸去了厚重的铁甲,披上轻柔的绿蓑,拂去了满目的尘埃,焕发出醉人的容颜。这里有树、有花、有草,再加上蓝天白云,你可能会忘却厂房的存在,一个初具花园式规模的十里钢城正诠释着国企的形象。
涟钢变了,它变得像一首诗——鼠标轻点间,2250生产线正轧制薄如蝉翼的2mm淬火板——这项打破日德垄断的技术,让起重机吊臂减重20%;据2023年湖南省工信厅数据显示,硅钢基料以49%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悄然支撑起中国新能源车的“心脏”;现在产能达到一千二百万吨,是亚洲最大热处理板材基地。这都是诗的意象,诗的吟唱!伴随着机车隆隆的轰鸣和扑面而来的热浪,我们健步走向炉台,从飞溅的钢花中寻找一个个希望,播种一缕缕喜悦,闪光的汗水伴随着沸腾的钢水,演绎出人生的极致。
当我再一次环视涟钢,仿佛走进了一座公园,这里,草坪宽广,这里,绿树成荫,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有一支训练有素、正在为年产一千二百万吨日夜拼抢的钢铁队伍。他们,最懂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伴涟钢,一路走,一路阅读,我,终于读到了一个崭新的涟钢:一个抗风险、促发展,立足钢铁行业的涟钢!一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涟钢!
尾 声
面对涟钢的六十多年,我们见证了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终成为年产钢一千二百万吨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涟水河畔,几代人的心血已经融进了这座十里钢城之中。炉火正红,钢花正盛,一群群涟钢人匆匆从我们的视野中跃过,他们充满着自信、自豪,充满着执着、向往,充满着坚定、力量;他们眼神坚定,步履铿锵!
作者简介:李国毅,笔名子衡,湖南省作协会员,曾有小说、散文获得过国家级文学奖项,出版散文集《赠你一枝春》。
责编:杨雅婷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