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聚焦 [省内] 散文 | 涟水激荡——陈和丽

散文 | 涟水激荡——陈和丽

2025-08-26 09:51:18 陈和丽

涟水激荡

陈和丽

那天,有一人,一琴,人为须发皆白的老者,琴为古旧沧桑的二胡,在暮色将笼的河边,拉响了一首曲子。

“涟水曲折出龙山,奔腾东过文家滩……”

琴声清越,曲调悠扬。老人苍茫的歌声乘着暮色的翅膀,溯洄从之,宛若寻找在水一方的佳人,虽道阻且长,也不能断绝。一路逆流,飞越至有如观音盘坐莲花宝座的新邵县观音山。

有一股碧绿清澈的水从观音山倾泻而出,奔涌向前,经蓝田,过娄底,纳湄江、孙水浩浩荡荡于山斗冲进入双峰。自西向东,一路奔腾,沿河两岸良田千顷,阡陌纵横,屋舍交错,更有秀丽峰峦逐水逶迤,一路山,一路水,一路生花。

“溪口潭,雪花滩,不觉到了漆树湾……”歌声未断,顺水而至。

水至溪口,筑坝拦水,形成水库,名为水府庙水库,又名溪口水库。库面开阔,相当于九个西湖,内有数十岛屿,错落有致,宛若棋子落于棋盘。水面碧波荡漾,水鸟嬉戏,游船破浪,渔船摇桨。于雨雾氤氲天气观之,若烟雨江南。于晴天薄云之日观之,若天上瑶池。于朝阳初升之时观之,云蒸霞蔚,薄雾如纱,气象万千。于夕阳晚照之下观之,一眼万年,惊艳了前世今生。

说不尽的美丽,道不尽的旖旎,让水在此流连,不愿离开。

然琴声咿咿呀呀,催促着它往前去。

“戴好帽子穿好衣,水府庙前还神鸡……”

恍惚间,时间回到了水路繁盛的时代。古旧的庙里肃立着一群汉子,他们虽粗布麻衣,却衣着整齐。菩萨座前,香烛烟火间,一人左手持刀,右手擒鸡,面对菩萨,大声念起:“鸡血落地,大吉大利,一路顺风,富贵到底!”手起刀落,将鸡宰杀,将鸡血涂于艄桨上,随即把鸡高高抛出庙外。肃立的汉子脸上皆露放松的笑容,此次跑船,定然顺风顺水,平安无虞。

水是最变化无常的,有时平静温和,有时却汹涌咆哮。水面微波荡漾,水底暗藏险礁。而杏子铺镇光景村光景组内的河段,相传“滩高水急,石齿林立,泓道狭窄,水吼如兽”,船工们称之为“鬼门关”。为镇水防灾,明万历年间,由当地刘氏祖先在两滩相接的中间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建起庙宇,庙内供奉大禹尊神、杨泗将军、龙王爷、水府老爷、水府婆婆,是为水府庙。

四百年的风雨里,庙宇经历了扩建、水淹、修复、失火、又修复的历程,从壮观的二进四殿独留如今的一进一殿,平静地接受着历史的变迁,时光的流转,岁月的消磨。

白灰的墙面,石砌的拱门,完好留存的石柱,火烧过的黢黑木梁,从地底挖出的古老碑文,青砖苔藓的地面,檐角耸翠的屋顶,以及刻花雕栏的戏台,无一不在静静地诉说它波澜壮阔的过往与那些隐入时光的辉煌。

流动不息的水见证着水府庙的前世今生,它打着旋儿,在如今安静的庙前停留片刻,似敬畏,似致意,继续向前流去。

“还了神鸡放了心,斗盐潭中吃点心……”歌声悠扬,随水荡漾。

过了斗盐潭,便是金龙码头。码头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原是杏子金龙队的龙舟下水。

码头不远处有座古树龙王庙,一庙为何两名字?有几种说法。记载于庙志上的是有对生油楠二树,历数百年,吸天地之灵气长成参天大树,远观其状如夫妻相拥,因名公母树圣。后因失火,古树飞仙,更有种种关于树仙的奇闻志异,遂修建庙宇供奉树仙。先有古树庙,后为保舟船平安,又供奉了龙王,就成了两庙合一的状态。

老庙最早建于哪年已不可考,中途有损毁。有历史记录的是民国十八年,也就是1929年,在原址上重建了庙宇。

此时,庙内烟火缭绕,人群肃穆,一年一度的龙舟下水仪式正在举行。

随着牛角号吹响,燃起蜡烛线香纸钱,摆上供品水酒,鞭炮响起,祭师庄重地举行仪式。仪式尾声,祭师卜卦,卜得一阴一阳之胜卦,龙灵已入船,龙舟协会的主事人磕头礼拜之后,由两位身强力壮的汉子请出龙头龙尾。

而此时在船屋的28米长的龙舟正被数十人抬起入水。

金龙码头上,祭师穿上祭祀服,围着龙头龙尾跳着神秘又庄重的舞蹈,口中念念有词。待所有仪式完成,将龙头龙尾装上龙舟,艄工、锣手、鼓手、桨手依次上船,鼓声起,一声喝,龙舟如箭般驶入河中。

铿锵的鼓点激起心底的战栗,有力的号声沸腾浑身的热血,飞驰的龙舟破浪乘风,有若蛟龙入水。

水面激荡,野鸭惊飞,也惊醒了江口朱家祠堂里酣睡的野猫。

野猫伸了个懒腰,窜出祠堂,三两下便不见了踪影,留在它身后的祠堂静静地矗立,波澜不惊。

朱氏宗祠,始建于咸丰七年(1857年),由前厅,戏台,祭堂,过厅构成,呈四合院式。青砖黛瓦,飞檐翘角,赤柱朱栏,古朴而又沧桑。

立于厅中,微闭双眼,历史的风呼啸而来,耳边似传来熙攘人声。祭堂里,身着晚清服饰的儒者拈香下拜,众人一齐跪下,静听儒者敬告先祖,祈求庇佑。一恍神,似又听到了锣鼓之声,戏台之上彩袖飞舞,锣鼓锵锵,有咿咿呀呀婉转悠扬的女声飘到耳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唱不尽的良辰美景,道不完的世事变迁。

忽有老者嘶哑的歌声破空而来,将沉入历史烟尘的魂灵抽离了出来,眼前祠堂依然静默,肃穆而寂寥。且听他继续唱:“吃了点心滔滔过,起眼看见杏子铺。杏子铺来大码头,花家窑内烧石灰。石灰烧鸡白又白,下面就是观音石……”

歌声未绝,琴音不断,水流向前。

没有什么能阻拦涟水向东,就像没有什么能阻拦车轮滚滚向前的历史。它从观音山出发,一路向东,见证着历史的风雨苍茫,见证着沿河人家的悲欢离合,见证着船上汉子的辛酸与传奇,见证着湘军的崛起,也见证着一代伟人独立船头时胸有丘壑,思绪万千。它是一条河,但它不仅仅是一条河,它是湘中地区的魂和纽带,是人才辈出的沃土,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故乡。

水路滔滔,过杏子,出双峰,入湘乡,到湘潭,最后汇入湘江。

至此,这一曲涟水河水路歌,歌尽曲终。

然,曲终水未绝。在湘江,天高任鸟飞,江阔凭水荡。涟水河,一路奔涌,一路激荡!


作者简介:陈和丽,娄底市作协会员,双峰县作协、诗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新湖南、《娄底日报》《达州日报》等。

责编:杨雅婷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