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我曾发誓要逃离——罗尧清
我曾发誓要逃离
罗尧清
1987年9月,我挑着沉甸甸的担子,去金凤乡中心小学念五年级。凤凰界垭口歇脚时,望着莽莽群山,心底发狠:爬——也要爬出这凤凰界!谁承想,如今夜夜入梦的,竟是当年拼死逃离的羊肠道,和厌弃至极的木板屋。
一
凤凰界是群山拱起的最高峰。峰顶环顾,层峦逶迤。极远处,天与山才微微分离,淡成水墨。一条羊肠道,自山脚向山顶瘦伶灵地蜿蜒,爬上海拔一千三百余米的垭口,如同受惊的大蟒,猛地一扭身,隐入另一侧山坳。这蛇身般的土路,暴雨后泛起赭红的泥泞,旱季里扬起呛喉的黄尘。它扭动的尽头伸向何方?是传说中霓虹闪烁的都市,还是另一重更深远的山峦?
十岁那年冬日,我扛着锄头,背篓里丢进三个红薯,一把茅镰,想去凤凰界最高点听火车鸣笛,望县城模样。一路爬坡,双脚灌铅,力气一丝丝被抽干。咬紧牙关爬上目的地,四望空茫,唯余山风奔窜,老鸹惊叫。饥困交加中,我内心质问:老祖宗为何把我们抛到这山垴上?
翻阅族谱,上溯七代祖光荣公,因原籍“境地狭小、陆姓刁蛮”,携家眷投奔凤凰界,“视其山水秀丽,竹翠林丰……为可居可业之地”。先民们斫竹为梁,刈茅作瓦,一代代刀耕火种。风霜雨雪在掌心磨出铜钱厚的老茧,茧缝嵌进洗不净的山尘;贫瘠的土地挣扎出糊口的沟垄,垄脊蚀着祖辈咸汗的深痕。
然而,山高坡陡、土瘦水缺的无形镣铐,早已锲进骨肉。家家户户年年坠入断粮深渊,饿魔的巨掌沉沉罩下,靠挖葛根、蕨根、土茯苓硬塞秕谷般的胃囊。小学三年级,父亲说要攒钱为我起屋,我握拳拒绝:“我不在山垴上起屋!我要读书,考大学!”那时,我最远只到过同样卡在群山皱褶里的金凤庵——乡政府蜷踞之地。几拃长的岩缝街,几十座灰麻麻的砖木瓦屋瑟缩匍匐,檐角铁马锈成了哑巴,便是童年心中顶天的繁华。
安徽凤阳小岗村“分田到户”的春风,煨烫了好几年,才姗姗吹进凤凰村的山旮旯。母亲一人的工分,要养活五张嘴,要盘算哥哥姐弟的书包笔墨,更要填饱父亲那口熬得发黑的药罐子……直熬到1987年,联产承包的暖意才稀客般到来。那年冬,祖宗留下的杉树林、楠竹山,仿照耕地分户。其时,哥嫂在外讨生活,父亲病魔缠身,贫困如铁盖窒息。待人家挑完上等山林,我们家才分得些难成材的歪脖子树和荆棘丛生的杂木荒坡。分得的旱地是乱石中的疥癣,在寒风中裸着涩黄的瘦骨。
年幼的我,在山林承包会上鼓着脖颈据理力争,终因人微言轻。父亲郁郁良久,最终将兴旺门庭的全部希望,连同咬牙借贷的学费,重重砸在我肩头。所幸,父亲骨子里的韧劲未折。他常说:“地不长无根草,天不生无禄人,脚手勤快少害病,地里总能刨出东西来。”说罢,鞋底狠狠碾碎土坷垃。他佝偻如弓,精心侍弄分来的树木,每年间伐够尺寸的料卖给树贩子。家中的光景,一寸寸亮堂起来:锅中米香飘溢,碗底油星轻晃,身上新衣生暖,梁间燕语仿佛浸着三分甜润。
凤凰的翅膀,终乘国策东风舒展。废止千年“皇粮国税”,搬走压心巨石;退耕还林与生态补偿,让荒山披上绿蓑衣;新栽的杉苗挺起青翠长矛,刺向云端,更将真金白银淌进山民鼓囊囊的钱袋。2017年,耕地山林确权颁证,承包期再续三十年。红封皮的证书在老樟树皮般的掌心传递,像火炬点燃了百年的等待。
二
家境的寒光,映照着我对山外世界的渴望。凤凰村小学毕业时,班主任请来照相师傅,为我们拍下人生第一张集体照。十五个娃挤在土操场上,绷着紧张新奇的脸,框进黑白胶片。简朴典礼后,老师带我们去县城。目不暇接的商品、高低错落的楼房、车水马龙的街景,如巨浪撞得心神晃荡。站在资江大桥上,我兴奋难抑,缠着师傅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上的眼神是初生牛犊的惊奇,暗下决心:定要闯成个体体面面的城里人!
暑假结束,我得去金凤乡中心小学念五年级。瘦小的我,肩上一头挑只大木箱,一头压床旧棉絮,翻越凤凰界。下坡换肩,木箱甩到身后,箱底糙如锉刀,蹭破脚后跟,汗水沁入伤口,刺得皮肉抽疼。我浑身绷紧,高一脚低一脚,三十五里上岭下坡,四五十斤担子,耗尽体力,全凭一股死扛的蛮劲硬撑着。
抵达学校,新校舍工地轰鸣。凤凰、竹林、大湾三村四十五名学生,挤在班主任戴玉林老师家光线昏暗的中楼上安顿。凤凰和竹林的学生寄宿她家,天楼披厦挤满地铺,空气混杂汗味、干菜味和稻草气息。这种无私的奉献,无声浸润着我。寄宿的新鲜、离家的自在,很快消散,但我一坚持就是七年。每个周日,我带一罐头瓶豆豉、豆腐干、酸豆角、萝卜皮之类的干菜,紧巴巴对付一周。那玻璃瓶塞满家的咸香,是胃的指望,也是心的锚。
暑热天,干菜泛起白腻黏丝,散出微酸馊味。玉林老师便唤我去她桌上夹菜。油汪汪的炒青菜,油酥酥的煎荷包蛋,偶尔还有窝成猫耳朵的瘦肉。那带着锅气的香辣滋味,至今暖着心窝。秋冬雨雪,从家到校,裤腿湿及大腿,解放鞋袜子能拧出冰水。雪天,头发冻得根根戟立;裤脚冰铠般梆硬,硌得小腿生疼。玉林老师便生起柴火,为我们烘烤衣裤鞋袜。跳跃火焰映着她慈和的脸,湿气消散。那股混合母性的柴火暖,仍在记忆里盈盈浮动。
那年,琅塘区作文竞赛,我意外拿了一等奖。父亲捧着奖状,粗糙手指反复摩挲纸上的名字,脸上绽开的灿烂和眼底跳跃的光芒,珍藏至今。记者梦的种子悄然埋下。待到1991年全区作文竞赛再折桂,父亲一咬牙戒了半年旱烟,省下钱奖我一本《西游记》。狂喜中,我在那纸张粗糙的扉页写下:“愿书籍成为我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凤凰界老屋里,墨水瓶改成的煤油灯舔着暗黄火舌,我蜷在光影里啃西游故事,浑然不知书页间漏下的光竟成了劈开命运的北斗。
五年级下学期,终于搬进新建的金凤乡中心小学。校舍与金凤中学隔一道深阔沟壑,沟底嵌着六七丘稻田。操场小得只容排球场,追球疯跑一脚陷进稀泥,须胀得青筋暴突才拔得出泥腿;跳高跳远只得厚脸去隔壁中学借场地。
如今,沟壑填平,山丘推倒,瓦房拆除;食堂、礼堂、教学楼、宿舍楼次第拔起;宽阔操场上,篮球场、排球场、塑胶跑道齐全,闪动着生龙活虎的身影。这两所功能齐备的学校,在新化西南边陲的山沟里扎根。球场奔跑呼号,教室书声笔韵,成了托举山里娃向山外飞翔的坚实臂膀,也悄然改变着身后土地的模样。
三
借着作文赛燃起的微光,奋力挤过中考独木桥。然而高二那年,借遍亲友也凑不齐学杂费,含泪放下书本,踏入社会。记者梦被贫困浊浪无情搁浅,但那粒火种未灭,成了漫漫长夜里执着的光源。幸而,写作为我推开一扇窗。1993年休学在家,参加《中学语文园地》与《师范生》联办征文,获得特等奖。1995年,凭着这本特等奖证书,加上另外十几本获奖证书和二十多篇发表的习作,如同惶然迷失时攥住盘结老藤,死死抓紧,双脚一蹬,竟跃过了河南大学文学院的门槛!
半工半读熬过的两年,硬是拱开一道缝,望见一片水,撑开一角天。怀揣报考河大研究生的梦,笔尖沙沙磨短长夜。岂料人算难抵天意!年底跋涉千里归家,踏进茶堂屋刹那,却见母亲已瘪在铺盖卷里,形销骨立。屋里弥漫浓重草药味和衰朽气息。恍惚间,披黑蓑衣的无常鬼仿佛在屋梁打旋。母亲牙关紧咬,死活不肯就医,深陷眼窝里是浑浊和固执的平静。年后,拥着一包碎心回到开封。书页上的字如狂躁跳蚤乱蹦,魂总飞到母亲身边。挨了俩月,瘦脱了形。考研?罢了!撂下书本,跳上北去火车奔石家庄谋生。心头只剩一念:快快攒够钱,把母亲从无常鬼牙缝里抠出来!
挨到毒日头仿佛要晒爆岩石的仲夏,揣着攒下的“救命钱”,专程回家带母亲诊病。刚踏上金凤庵的窄马路,师傅娘一句闲话如冷箭射穿耳膜:“才回啊?你娘都去了两个多月咯!”脑壳轰隆炸裂!追着夕阳,脚底如踩烧红犁头,风快翻越十里无人的凤凰界,不要命往家赶。过十六弯时,一条长蛇凉飕飕滑过脚背。把牛仔包往神龛前一扔,抓起钱纸香烛,短跑般冲向母亲坟头。扑通跪倒,新垒黄土堆刺得泪水溃坝!猫头鹰久久哀鸣,如锈刀刮磨着棺木;山风呜咽着卷起纸灰,黏糊糊舔在脸上……
一年后,将追念亡母、感怀老父的旧作《家园如梦》,改得稿纸上洇满皱巴巴泪痕,投给《散文》杂志。发表后,如石子入深潭,涟漪扩散,颇得青睐,还走进了课堂。这篇饱蘸乡愁的散文,仿佛一双健壮大手,一次次助推。它曾是我叩开新闻大门时最有力的“介绍信”;亦是铅华褪尽的采访路上,回望汲取活水的深泉。
这文字累积的底气,让我在记者编辑岗赚取了13年生存资本。平静如深湖的生活难掩不甘,不时像猎狗赶山般寻找新机会。单位投资医养项目,我毅然申请调岗,转身公益土壤播撒热忱。顺风顺水干了五年,又辞别国企,合伙创办养老机构。当年在字里行间焐暖的生命温度,如今正通过双手传递给夕阳余晖中的苍老脊背;这份更粗粝真实的体温,让我掂量到命运最厚重的馈赠。
如今,母亲走了,父亲走了,哥嫂迁新居,我也寄居城市。杉木皮屋顶上,杂草联手小树苗,刺破陈年烟火;霉斑蚀透木板墙,更深地盘踞双亲气息;茶堂屋那扇格子窗,犹在固执张望旧日身影。每次归乡辞别,必至老屋神龛前焚香揖拜。偶尔,掬一捧香灰以布紧裹密藏,贴身带走。那微温余烬,裹着老屋吐纳与父母叮咛,在掌心蜷成一只沉眠陶盅。
四
这些年,当我用文字搏斗时,老家也在突围。1997年,一道实实在在的光照亮前程。村委会咬牙拍板:从邻村“借火”!村民按人头凑血汗钱,不够的村委补窟窿。挥刀斩棘、抡锄挖凼、耸肩抬杆……熬过大半年,煤油灯盏塞进了床脚。通电那夜,鸡鸭惊得扑棱乱飞,全村如过年。
村头戴阿婆盯着白得晃眼的灯泡咕哝:“咯灯何解就不要洋火点?怪哒!”村尾王老汉哆哆嗦嗦举起旱烟杆,凑到烫手灯泡上猛嘬。烟丝嗞嗞响,火星毛却没见着。正怄气,灯泡“嘣”地炸碎,吓得旱烟杆甩出几尺远。打那起,他拉开关手就抖,夜里照旧点煤油灯。豆黄火苗,在墙上投枯干瘦影,如岁月残焰。
山村通了电,但电压不稳,常烧坏电器。那年我带新数码相机回家,给从未拍过照的父亲拍照,照没拍成,相机却在充电时被活活烧坏了。直到二十个寒暑后,国家电网斥巨资全面农网改造,电老虎才驯服。这次升级,村民没掏一个“毫子”,没摊一天“锣工”。完工日,震天锣鼓惊得山雀漫天飞。
庆典声浪撞山岩时,我握着的手机发烫——恍惚回到2007年夏夜,为沪昆高铁过境新化并设站疾呼时,老旧键盘嗡嗡作响。同年,老支书刘让来趿双露趾解放鞋,嘴皮说破,终换得村民同心,一锄一镐开凿进村马路。两年汗水砸进岩土,简易马路通到各组聚集地。更有乡亲咬牙接力,将黄泥路面修到自家阶前。当第一道车辙碾过门前土,这群岩缝刨食的祖辈子孙,相顾无言,喉头哽住。
转机在2014年降临,凤凰村获乡村路硬化良机。政府巨资投入下,河东水泥路率先筑就;2018年岁末,续资让河东余段与河西砂石路尽披水泥新装,灰白坚实路面在翠绿山腰盘旋,如银带飘扬。此路拉近山外世界、鼓胀山民荷包,却也惊扰了山野精灵。
山门洞开,终究福泽绵长:若无此路,种植户鲜果、养殖户禽畜难卖好价,乡邻民宿梦难点燃;哥哥更与邻居合创“凤舞凰翔生态农业公司”,融种植、养殖、民宿、餐饮为一脉,引村民共踏这条水泥与希望浇铸的致富路。嫂嫂带着村姑,把摄像头栽进朝霞夜月吆卖山货。凤凰界土生土长的寒茶、玉兰片、金银花、多花黄精……已成市场抢手货。
2018年,政府斥资在凤凰界下筑起蓄水池,青石水泥砌方塘,管网铺设,旱季饮水之忧终解。汇聚的山泉清冽甘醇,赛过诸多市售瓶装水。从前饮水,需寻泉引溪,竹笕接流。我家老屋后坡有好泉,冬天热气腾腾,夏天冰得激灵。两条长笕引活水入檐下木桶。母亲在时,夏日总烧大桶茶置檐下供路人解渴。然过客多爱径取竹勺,畅饮清冽生泉,山野清甜直透心底。
当春溪叩醒群山,当夏灯舔尽寒瘠,当秋野铺展天际——山外力量与山内坚韧合力,牵引崖畔村落向上。他们凿开绝壁,将天梯锻造成通途。祖辈木桶盛满月光咸汗,终被银亮管子接引入灶;山娃渴慕目光,穿过屏幕融进未名湖潋滟;土地上收成,终于稳稳落入自家仓廪……老农将浸透汗碱的补贴存折焐在胸口,喉头哽着:“这是渗进骨血的暖哟!”村口默立青石碑,将“饮水思源”的滚烫深深刻进:每一垄扬花稻浪,每一扇吐纳轩窗,每一双沾泥迈向山外的脚板。
五
当山村筋骨强壮,蛰伏的精神血脉开始搏动。壬寅年仲秋,热心公益的刘国仲先生牵头,凝聚善念,募集善款,启动了凤凰界垭口外道公寺重修工程。历时一载,古刹焕新。其坐落的鲢鱼山,远眺似双鲢凌波,近处古木参天。步入林间,浓荫蔽日,脚下厚厚落叶柔韧如毡,吮尽尘嚣;徜徉殿前,尤引人驻足的,是那一方天造地设的池水——雨不溢,旱不涸,澄澈如镜,淡然映照着蓝天、流云、虬枝……
相传,道公寺主神杨君法道,当年在凤凰界下苦修,心善德厚,得通玄之法,能呼风唤雨,擅祛病禳灾,泽被苍生……灵应遐迩闻名。如今香客信众慕名纷至。凡俗捧起星火微光,与天池之瞳、道公之灵,交汇成照亮时空的心香,使道公寺不仅成为衔山抱水的风景胜地,更化身为民俗信仰的传承场所。
在竣工典礼现场,望着白雾山腰盘旋升腾,听着打醮酬神法器声起,看着乡亲质朴如泥的笑脸,曾视根须如锁链的我,蓦然想起当年父亲夺下迁户申请摔在火塘边,吼着“离根的树活不旺!”法器余音,倏然唤醒骨髓里沉睡的根脉——它原来一直深扎故土。如今只盼早卸行囊,归返老屋,拾林泉野趣,享桑榆晚景。
这份念想早盘桓心田。父亲辞世后,老家年节暌违十余载。2016年岁末,漂泊十五城后,蛰伏乡愁猝然缠紧心弦。携妻挈子踏上归途,与哥嫂共度新春。炉火融融,亲情暖暖,灶屋腊肉浓香、新酿米酒清甜、柴火饭特有焦香弥漫齿颊,铁锅沿嗞响油星溅上手臂烫出红点,竟成乡愁钤印。妻子轻叹恍若误入桃花源。
假尽返城时,两岁多稚子绕着兄长新居嬉逐,迭声嚷:“不回,不回,老家好玩!”稚嫩呼喊像钥匙拧开心锁。从那以后,清明烟雨、端午蒲剑、中秋桂影、国庆金风,但凡佳节,必牵妻携子归返故园。啜饮山泉粗粝,咀嚼野蔌清芬,目染重峦叠翠,心沐星辉月华,偷得浮生数日,做几日尘外散仙。
我渴望归山,城里人更是向往。一帮中青年文艺家租下凤凰界老茶亭,剥落老墙磨刷上漆,朽坏梁柱换新木,打造成创作基地。采撷晨露研墨,蘸取暮色写生。填词谱曲,谈文论艺,春种秋收,鸡犬相闻。他们说山泉煮茶分外香,腾草木清香白雾;山风入肺格外清,裹松脂竹叶泥土气;山间寂静最宜心,月光漫草地凝成氤氲梦;山鸟啁啾、夏蝉嘶鸣、田蛙夜鼓、松涛漱玉,皆天籁;糍粑糯、水酒醇、腊肉香、酸鱼鲜,皆至味;山民直率、真诚、质朴、热忱,皆疗心良药。穿梭尘嚣,能有一方山水濯洗心尘,一座故园安放乡愁,一抔黄土栖息魂魄,实乃人间至福。
沉浸这片暖流重塑的土地,心绪如遭无形根须牵动,再次走向凤凰界深处那座木板屋。推开虚掩门,吱呀一声,陈木与旧时光气息包裹上来。指尖摸索门边墙上熟悉的塑料开关疙瘩,轻轻按下。灯泡亮起,昏黄光线瞬间充盈小小堂屋,温柔照亮神龛落满灰尘的匾。
光影交错,香炉积灰被光亮拂拭,尘埃在光柱间浮沉一瞬,终落定归静——那沉淀祖辈祈愿、邻里守望与千年敬畏的灰烬,此刻静静呼吸。望着它,神思顿定:这灯火映照下的香灰,分明凝驻如初,暖意未散。光与尘,新与旧,离与归,恰在此刻熔铸一炉,无声诉说血脉绵长与土地深情。
作者简介:罗尧清,笔名山珍,湖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散文》等数十家报刊,被《读者》等80余家报刊转载,并收入《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散文诗精选》等100余部选集,《家园如梦》被中考、中职会考、高考模拟考试用作现代文阅读材料,并入选职高语文教材。
责编:杨雅婷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