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江:种粮大户“唱主角” 农田建设“焕新颜”
新冷水江11月27日讯(曹富蓉)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今年,我市创新推行“先建后补”模式,让种粮大户成为建设主角,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使建成的农田更加符合实际生产需求。

实习记者陈诗雨说:“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在三尖镇粘禾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的施工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而与往年不同的是在这里指挥施工的正是这片土地的直接使用者——种粮大户本人。”
在三尖镇粘禾村,种粮大户郭纯洁正带领工人对其承包的310亩农田进行改造。他结合农田的地域特点、气候条件以及水稻种植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灌排渠的走向与规格,新建3条灌排渠,预计灌溉水利用率将提升30%以上。项目验收合格后,他将获得103.33万元的补贴。
今年,郭纯洁与铎山镇的种粮大户欧阳兵以“先建后补”模式,共同承担了510亩建设任务。该模式鼓励大户自筹资金,按照标准施工,验收合格后获取补贴,使他们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和“规划师”。

种粮大户郭纯洁说:“过去我们是等着建,现在是主动建,因为是我们自己用,所以对水渠的走向、规格,我们都根据实际种植需求来设计,这样建出来的设施更实用,更对胃口。”
在铎山镇红安村,欧阳兵针对当地“雨季易涝、旱季缺水”的问题,在山塘整修中采取了防渗和泄洪的定制方案,有效应对丘陵山地的农田建设难题。我市85%以上区域为山地丘陵,农田分散、地形复杂,以往政府主导建设,常面临规划衔接难、施工协调难、后期管护难等问题。而种粮大户熟悉地块条件和耕作需求,自主建设工程更具针对性、可行性和全面性,质量更高、效益更好,也避免了资源浪费。
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管理股负责人余宏说:“这种模式实现了建设、使用、管护的无缝衔接,种粮大户自己建,自己用,管护责任自然就内化了,我们预计后期的设施管护到位率能达到95%以上,同时,这也拓宽了资金渠道,形成了政府主导、主体自筹的多元建设格局。”
据了解,我市今年将建成高标准农田3400亩,预计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0%左右,节水节肥率达20%,农机作业效率提升40%,能够显著提高亩产并降低成本。
实习记者陈诗雨说:“从‘要我建’到‘我要建’,冷水江的创新实践表明,将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与政府的高标准要求相结合,能够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注入更持久、更精准的内生动力。”
责编:扶雄芳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