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珠山顶上——段汉中
站在珠山顶上
段汉中
珠山不高,海拔仅百余米,原本依傍在湘中娄底的东面,后来城市长大了,张开手臂将珠山搂进自己怀抱,珠山就成了城中山。再后来,主政者将珠山建成公园,有广场,有凉亭,有观光跑道,有露天泳池,还有四季花香,每天去珠山锻炼的人就络绎不绝了。
我居住的地方离珠山有二十来分钟车程,这个距离,在我们这样的四线城市,已经比较远了。但我还是喜欢去珠山。我去珠山,除了散步,更多的是越过山腰的观光跑道,爬到更高的山顶,静静地欣赏四周的风景。
每次站在珠山顶上,我总是感慨万千。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来到娄底这座城市读大学。那时,称她为城市,似乎都有点矫情。她刚刚从一个小镇升格为地区首府所在地,一切建设才刚刚开始。从我就读的大学“进城”,只有唯一的一条毛坯马路。在我们当年的认知里,尽管这条路落雨一摊泥,天晴一层灰,但因为足够宽广,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地沿着她到城里,又沿着她回到学校。那时候,城里最高的楼是五交化大楼,五层。最大的商店是百花商店。80年代,人们的想象和欲望远没有现在这般发达。百花商店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生活所需了。
与全国各地的“小地方”一样,当年的娄底也没有可供市民游玩休闲的地方。甚至,“休闲”这个词都没有创制出来。几年大学时光里,我们最常用的休闲方式,就是去学校附近的稻田里捉泥鳅,去周边的山上搞野炊,或去后面的茶树林散散步。
大学毕业后,我回老家工作了十来年。等我有机会再来娄底时,娄底已是天翻地覆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娄底的建设更是驶入了快车道,常常是一夜醒来,一条崭新的道路就通车了,一座山水相融的公园就开园了,一栋直冲霄汉的高楼就竣工了。近些年来,娄底获得了一个四线城市所能获得的诸多荣誉: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娄底的魅力一层层、一步步展示出来。
欣逢其时,这些年,我也参与到了娄底的建设中,娄底这朵城市之花里,倾注了我以及我所在的市场监管部门一滴又一滴汗水。
犹记得,那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日子,我和我的同事们,深入小餐馆、小商店、小作坊、小药店,宣讲创卫知识、查看证照办理情况、检查商品质量。对那些疏于打扫的店家,我们还要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将生、熟食品分开,如何做好防尘、防蝇、防鼠工作。
犹记得,那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日子,我们清早出门,到十字岗亭,苦口婆心进行文明劝导。老实说,创建之初,市民“红灯停、绿灯行”的意识很淡薄,不少人总是一边打着电话,一边横冲直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闯红灯、乱穿马路的现象忽然减少了。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娄底创文的信心也陡增了。
当然,文明城市不单指这些。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这些年来,我们把更大的力量用在打假治劣上,尽最大努力让老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开心、住得安心。我们知道,市场这杆秤,对虚情假意、坑蒙拐骗最敏感,对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内心的称量最精准。
我们一刻也不敢大意。
不敢大意的又何止市场监管部门。
2021年,娄底市作家协会与娄底市城管局联合开展了一次采风活动,我有幸走近了娄底城管人。也许,有些人的思想被一些负面报道左右,总认为城管人野蛮、粗鲁、素质低下。现在,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是极端的偏见。
从工作量之大、工作面之广、工作要求之高来衡量,很少有几个政府部门能与城管部门相比。我们能够感受到城市干净了,但很少想到环卫工人有多辛苦有多累;我们能够看到乱停乱靠的车辆少了、乱摆乱放的摊担没有了,但很少想到城管人为了清理占道经营,磨破了多少嘴皮子、受了多少委屈。不敢想象,一个城市,如果缺少了城管人,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正是有了成百上千城管人的忍辱负重、勇毅担当,我们娄底的样貌才一天比一天靓丽。
其实,每一个娄底市民既是城市建设者,也是城市管理者,更是城市发展受益者。
这让我们登临珠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原本,珠山不叫珠山,叫苦株山。是城市变大了、变美了、变靓了,不再苦了,主政者才将苦株山改称珠山。
而今,站在珠山顶上,向东、向西、向南、向北,面向哪一面都是美丽的风景。
我们看到,今天的娄底,凡路,非东西走向即南北走向;凡楼,绝大部分呈东西方向分布。乐坪大道、湘中大道、长青大道犹如长龙横卧东西,新星路、娄星路、氐星路、金星路、福星路有如彩练贯穿南北。看到这些,我对娄底当年开拓者超前的眼光与格局油然而生敬意。是他们,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将娄底打造成规范之城、秀美之城、有格局之城,这也为后来的管理者、建设者打下了深厚的美学基础。
夜晚登临珠山,看到的又是和白天迥异的景象。此时的娄底,光是流动的、人是流动的,风景也是流动的。遥想当年,每到夜晚,宽敞的街道上就见不到人影,夜晚成了漆黑一片。今天的娄底,几乎成了不夜城,娱乐一条街、夜宵一条街、小吃一条街,让居住在这座城市的市民心安又心动,即便站在珠山顶上,也能感觉到那份热闹与酣畅扑面而来。一想到灯光璀璨中,有一盏灯火属于自己,芸芸众生中,有自己深爱的妻子、孩子,有一个虽不富足但温暖的家,心中顿生夫复何求之感。
很多人说,娄底远离地震洪水等天灾,宜居宜业。其实,娄底也适宜寄托、适宜怀想的。因为,在娄底居住久了,慢慢地,我们会发现,娄底就成了家园故土,有了温度,有了血脉亲情。
娄底二字,就深深镌刻进了我们的骨髓。
作者简介:段汉中,湖南省作协会员,娄底市作协党支部书记,作品见刊于省市报刊。
责编:周晓明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