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聚焦 [省内] 散文 | 小城如此多娇——刘丽华

散文 | 小城如此多娇——刘丽华

2025-08-26 09:47:21 刘丽华

小城如此多娇

刘丽华

我从他乡回到家乡,一个位于资水西岸的千年古镇,一个居于湖南地图中心位置的小县城。当朋友带我去一个花园小区,那里恍若仙境:花径绿荫、小桥流水、长廊亭阁、水车喷泉……走着走着,眼前起雾了,一幢幢高楼若隐若现,刚停下脚步,一个大超市向我们敞开了大门。真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城镇,已与大都市接轨。

这是我生长的老县城,尽管曾有“民国一流县城”之称,但历经年代久远,满脸风霜,到了我辈,已经破败,早没了当时古城的荣光。可有了改革开放政策,小县城开始变迁,从北延西扩,到东进南拓,古城保护修旧如旧,城区高楼林立,有商品房、安置房,周边还有廉租房,呈现给市民一个脱胎换骨的新县城。

20世纪80年代初,我随乡村支教的母亲返城,我家就迁居到了县城,住在一个四合院的槽门口,槽门临街。印象里的小县城真小,小得就一条青石板主街,拥挤,脏乱,破烂。有一年的元宵节,小城舞龙狮猜灯谜,青石街那一夜人山人海,结伴上街看热闹的亲朋,都被挤散了,还挤塌了街口子处的一堵围墙,好在没伤着人。围墙一坍塌,很多年,县城不再燃灯放焰闹元宵。

新化县志记载:青石街、向东街都建于民国年间。那些不宽的街,已道不平整;那不高的楼,已房不亮堂。街道窄得只能过拖拉机,或板车,车水马龙的将青石板路面碾轧得坑坑洼洼,下雨天,一脚下去,哪块缺角裂缝或翘起的石板,都有可能水珠四溅,那不湿裤子也会湿鞋。临街商居合一的木质铺屋,木板明显倾斜,颜面发黑,一副风烛残年的模样,住在里面的居民,每年都要用纸糊墙,卧房更是白日点灯。那街道的上空,新旧电线高高低低纵横交错杂乱无章。有点年代感的路牌,仿佛在诉说老街巷的过往。

90年代中期,青石街被拓宽成了一条双层店铺的新街,宽敞明亮,整齐划一,大巴车可双向行驶,行人道上下两层都可并排走三人,想清静,走二楼;想热闹,走一楼。三座天桥跨街而架,上楼下楼过街横道十分方便,三楼以上全是住宅,整条街,繁华喧闹。

扩建区那些独门多户的三合院、四合院全部拆迁,所有居民搬进了新街带厨卫阳台的楼房,彻底告别了老院子上厕难。要知,拆迁前,我家就住在没厕所的老院里,那是外婆留下的老木屋,每天要横过马路去对面菜市场上公厕,那里人多,蹲位少,要排着长队等,加之卫生条件差,蚊子又多,弄得附近的居民都是少喝汤水少上厕。

当时我住在阁楼上阁楼,听起来很诗意,其实是家里堆放杂物的地方,抬头可见青瓦,没天花板,家人就用纸板代一下,再用布帘隔出小空间给我做卧房,我自己用报纸糊墙,铺上素雅床单,挂上漂亮窗帘,感觉还蛮好,就如来过的女生说的,我透过窗户可看街上行人,坐在床上可读中外名著。只是有一个晚上,彻底颠覆了我的美好,因掀开布帘,一眼见到杂物间躺着一张白色大蛇皮,吓得我魂飞魄散,从木梯子上滚了下去。父亲忙打着手电筒上楼仔细查看,却并没有发现蛇身。父亲把所有缝隙堵好,让我继续居住。可我夜夜噩梦被蛇追赶吓醒……可以说,拆迁前后的住房是两重天。

就在入住新居的1996年,一场千年难遇的洪水毫无征兆气势凶猛地袭来,将小县城浸泡在一片汪洋之中,而改建后的新街地势较高,让这里的居民逃过一劫,免遭一场灭顶之灾。当时,新街成了全城的避难所,凡遭遇洪水袭击、有家回不去的市民,纷纷投奔新街的亲朋好友。洪水退去后,政府筑起了十里梅堤。

十年后,新街的中心地段,拓建了一个购物广场,场地很大,可供居民休闲娱乐健身,一楼二楼,是沿店铺闲逛的空地,适合市民绕圈式散步。一楼露天的平地,成了早晚跳广场舞的场所,刮风下雨天,也可找到一席用武之地了。一楼还有一个大超市,住附近的居民,雨天雪天,不用打伞换鞋就可买菜购物。

新街,就是一条便民街。父亲生病住院,我从外地赶回,当时老人民医院住院部的条件很差,又是冬天,快过年了,父亲被安置在走廊上,连一张陪护床都没有。那时,哥姐都在异乡打拼,比我还远,我一回来,手忙脚乱,因要购置很多东西,可一时不知去哪买折叠床,有病友家属说新街二楼一家竹制品店有卖。结果,所需物品全在新街购齐。要是早些年,折叠竹床要去城南找日杂商店,保温饭盒要去城西的百货公司……

陆陆续续,机关单位向资水东迁。接着,一所崭新的人民医院在东岸崛起,住院床位达九百多个,陪护床配套,病房都带卫生间,中央冷暖空调,中心供氧,自动传呼,医疗设备先进,还有配餐室,关键医保不用跑腿,就在楼下窗口结账。住院,就像疗养,病人与家属前所未有地享受到了新医疗带来的大福利。

与此同时,沿江风光带也在东岸铺就,一高一低两条并排的长廊,沿资水延伸,吸引了全城市民,成了大家散步的最好去处每近黄昏,长廊灯火通明,一家三口、成双成对的身影越来越多。这是一条集防洪、观赏、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风景文化长廊。

一次同学聚会,大家沿带观光,起一桥,至二桥,一路看到紫荆花开、樱花烂漫,还有红杜鹃、红叶石楠、鸡爪槭、马褂木……争春斗艳,绿油油的地毯草铺在走道两旁。还有太多叫不出名的花草植物,有女生举着手机,玩起了“识花君”程序,来个一树树、一株株地一键识别,它们有木犀、紫叶李、碧桃、荷花玉兰、金丝桃、木槿、齿叶冬青、南天竹、木芙蓉、美人蕉……每走十来步,就有一道人文景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在中国结等民族图腾的灯箱展板上,贯穿上下整条风光带;如“岳母刺字”“孔融让梨”等家风家训的故事,雷锋、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光辉形象,印在图文并茂的彩色版画上,让游玩的大人孩子在津津乐道时,感受到了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的光芒,潜移默化中深受教育。每隔一段路,就有亭子、公厕,一幢幢高楼在周边拔地而起……同学们感慨多多,说原来这里是一片旱地滩地,现在成了“水在城中,路在绿中,人在花中”的宜居之地。三桥通了,四桥也通了,风光带一路扩展过去,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也追随而去……

不久,央视味道栏目组来了,来拍摄咱家乡的年味,第一站直奔向东街,拍摄组一走进这条资江渡口边张灯结彩古韵十足的百年老街,先拍摄了老面馆用传统手艺制作的那一碗红汤牛肉面,那牛肉片罩子,是用十几味中药材熬煮四十个小时的牛肉做成的,还有本街那一口口口相传的杯子糕……这里曾经商铺林立,商贸运输全靠水路毛板船等船只航运,当年的喧嚣与繁荣尽可让人想象。看着一街尽显江南风貌的排门板商铺,一家连着一家,屋檐搭着屋檐,卸下一块块排门的面馆,灶锅冒着腾腾热气,掌勺的下面捞面,接单的忙前跑后。铺面进深很长,餐桌一张搭一张,桌前坐满了吃客,吃客不分生熟,哪里空位往哪里坐,都埋头“哧溜哧溜”地吸入面条……节目一播出,向东街出名了。

后来,向东街的老铁匠铺又上了央视乡土”栏目。这加速了古街保护的脚步。向东街、东正街是首尾相接的两条青石板街,在四十多年的改革中,县城七街五路两段,哪处都动了土,唯有这一处按兵不动,就是作为古城的保留项目,因为这里有着明清至民国时期的骑楼式建筑,也是资江航运商贸繁荣的历史见证,这些古建筑,正是承载和展示非遗文化的重要之所。

如今,两街合二为一,修旧如旧,设立了非遗街区,街口起自十字街饺子店,一直通往大码头,东街延伸成一条古韵十足的长古街,街的尽头,紧邻七层古塔。这构成了一道江南景点,市民私下称向东街为“非遗街”。

看,一街的红灯笼悬挂在屋檐下,那些马头墙、小青瓦、窗花楼阁、梅花锁……还有身穿香云纱旗袍的女子,撑一把油纸伞,袅袅娉娉,一步一步走在青石板上,她的身后,一弄窄长胡同,看上去,美人与古街浑然天成。有游客高举相机,把这一美景摄入镜头,发抖音、发朋友圈……似乎唯有这些,可以唤醒老辈人的记忆:这里曾有“民国第一县城”之称的辉煌与繁荣,有毛板船等舟楫穿梭,商客云集,竹、木、茶、麻等在这里南来北往的水路运转……

本土非遗展一展出,各地旅客慕名而来向东街的上空,倒悬着一把把工艺精湛花色各异的油纸伞,与一街的古老建筑融为一体,将苍老的街道装饰得古色古香,令所有观赏者叹为观止,无不感叹油纸伞的魅力。

看的看梅山傩戏,听的听梅山山歌,观的观梅山武术,吃的吃向东街的红汤牛肉面、杯子糕、马练王、糯米粑,油糍粑,品的品三合汤、雷打鸭、雪花丸子、子粑蒸鸡,购的购白溪豆腐、水车柴火腊肉,紫鹊界紫米、大熊山九蒸九晒的黄精……这些梅山人“舌尖上的非遗”,早已闻名全国。

现在,我住在资江河畔的高楼,俯瞰这座小城,变化天翻地覆:城大了,街宽了,楼高了,桥多了,路绿了……我们这一代,人到中年,能赶上一个好时代,能看到自己生长的小城大美,本是一大幸事。所以,有人说:新化天蓝水净,小城如此多娇。


作者简介:刘丽华,湖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散文》《散文百家》《雨花》《山东文学》《黄河文学》《厦门文学报刊。出版小说集我是谁的朱砂痣

责编:杨雅婷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