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下团(散文)——张强勇
水墨下团
张强勇
一
沿着苍翠的青峰与峡谷间的小涧行进,穿过景复殊异的深谷,已见水尽途穷,然再移步过涧,即见水涌穹窿。跨越山门,则天地豁然开朗,田园平旷,屋舍井列。四周峰峦蔽日遮天,稻田边是青溪绿涧,修竹茂林,桃花嫣红……我隐隐地有着惊喜。似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眼前。过半山亭,跃驱顶巅,千峰的拱秀及善溪的绰约,尽收眼底,直令我顿感荡涤尘念而心旷神怡。
车子停在一个宽敞的地界,几株樱花开得正盛。“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我下车,抬头远望,古村如同一幅巨型的图画挂在天地之间,我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世外的天地,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氧吧,就连喘气都是那么舒服。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里是下团村。
古村大多藏在偏远大山的皱褶里,下团村也不例外,地处雪峰余脉大熊山之中,养在梅山腹地之间。村庄沿奉嘎山麓向四周展开,形成月牙形布局。一条山溪贯穿南北绕村而流,与奉家山系形成水环山抱,藏风聚气的地理环境,为古村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中国古老的人居学在下团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龙经·论形局》中说:“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饶。”亿万斯年,下团村民恬静地躺在这块土地上。
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古村街巷,斑驳的门墙诉说着千年沧桑,也记录着一代代下团人对珍贵文化遗产的敬畏、珍视、守护与传承。在村里转悠,村民说是奉氏先民为避秦乱于此;而生活在梅山腹地的土著扶氏一族,传为秦扶苏后裔。历史的起点总是像大江的源头那样,烟云弥漫朦胧不明。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们或许无法还原桃花源的真伪,但无碍下团的骄傲与殊荣。
沿途是木制的棕色牌子,牌子上标识着景点名称,指示着方位与去向。我来到村文化中心,几块牌匾上写着村庄的历史、遗存、物产、风俗,明显带着几分自豪的神气。最神气的牌子是国家古村落保护的牌匾,几乎每到一处古宅、院落,都用棕色的牌匾标识着。提醒着村民,古村是国保。
二
百年的老街静卧山谷,那是奉家老街。奉家老街,并非只有奉家。当年,来往的商人、邮差、驿人只要愿意,都能在这里停留,在这里安营扎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村庄。村庄沿溪而建,一栋栋极具梅山特色的干栏式木板民居,或高或低隐在淡雾中。开门见山的梯田、百年廊桥、千年古树,总是含着隐隐的感动,古村的安详、静谧像溪水一样清澈,颇是世外桃源。
下团民居的建筑雕梁画栋,勾心斗角,增添着建筑的灵动之美。有进有厅,气派非凡,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村中一条东西走向的青石板路,自然清幽,引人探胜。老街上的廊桥,连接善溪两岸居民。而昔日的茶马古道,历久弥新,曾经奔驰在古道上的梅山矮马已然远逝,马帮也不知所踪,只有古道仍在,廊桥仍在。近看廊桥,挑梁起拱,拱角高翘,上层人字坡,书着“奉家廊桥”四个苍劲大字。下层为四面斜坡,铺小青瓦,瓦檐灰色古朴,檐角飞翘。屋脊上的宝葫芦,寓意吉祥如意。廊桥两侧有木长凳、中间有神龛、戏台,廊桥两端的木柱上篆刻着“廊道蜃连通郡府,亭桥虹越过龙骐”的对联。廊桥的石座上雕刻着蜈蚣,表达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灾害的畏惧。廊桥为村民提供避风躲雨,是村民休闲、议事、祭祀活动的聚集地。
石座上彩绘的柱子,横梁上雕刻着花鸟山水,融汇了多种技艺。藤蔓缠枝,婉转流动,千姿百态。有的图案因岁月侵蚀,只剩隐约的轮廓。人在桥上,廊下水流,清风阵阵,仿佛百年前的马铃响起。八十年前,贺龙、王震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湘西北上抗日,淌过善溪,跨过廊桥,奉家廊桥承载着红军长征的历史记忆。
老街老院子,在下团村随处可见。建于晚清的奉家大院,木格门窗,不饰油漆,却是用自榨的桐油浸泡,透着原木纹理,泛出木质光泽。院子里有天井,青石铺地,石面上生出浅绿苔藓,阳光打上去,闪出湿润晶莹的光芒。大院左侧有一棵银杏树,老干虬枝,枝繁叶茂。风生处,树叶沙沙作响。树枝间有鸟窝,几只雏鸟在窝中安睡,也许鸟妈妈正外出觅食,阳光下的鸟窝盛满温暖,我不忍心去打扰孩子们,没有拍照。
我穿过廊桥,一栋老宅兀然而立,老宅临善溪,却在溪上建了廊亭,廊亭有石鼓、石墩,还有二层的阁楼。老宅气势宏伟,高门大第,门窗装饰丰富,院内青砖墁地,屋檐下雕饰着蝙蝠、荷花、牡丹等图案。从屋脊的雕花到门前的台阶,砖雕简约精美,精致古朴的木雕、石雕点缀其间,庄重又不失生活情趣。古风韵致,虽历经百年岁月剥蚀,仍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无不展现出建筑的风格,体现着村民的智慧与传承。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充盈着历史的优雅。但对于挤在这些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来说,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唯一可以见证这里还曾是印染坊,是院子中央摆着长圆形的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我看到善溪河中的水草,生长在清澈的溪水之中,随着水流在飘逸,那是蓝靛草。我想起祖母去河中打捞蓝靛青草,染蓝印花布的事儿。
三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沿着村里的卵石小径,我来到善溪左岸,赫然可见一片民居坐落于缓坡之上,依山就势,层层升高。山顶上时而聚起的薄薄山雾,千峰云起,山雨欲来,更显青山妩媚。风动云散,晦暗退隐,骤然明媚自如。纵然绝妙丹青也画不成这样一幅山水,若是王安石还在,又要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了。
七八根毛竹拼成的竹筏子,泊在善溪岸边,我坐在竹筏上,用竹子轻拂水面,涟漪一圈圈波散开去,欸乃声中摇曳岸边秀色。竹筏子在善溪水中穿过一户一户宅子,这些宅子,一半临水,一半临街。在水湾处有一老宅,在临街的墙角,我看到老人正拿着一把小斧子将干枯着的木头劈成了两半,鼻尖嗅过淡淡的松木香。一半先做了烟火,一半码成柴垛,一起和老人守望山中岁月。炊烟从屋顶袅袅升起,漫不经心地飘过田野与屋场。老宅旁的几间偏厦里,传来牛羊的叫声,那是对山野的呼唤;一群体毛光亮的鸭子,扭着尖尖的喙头,梳理着白色的、褐色的羽衣,不时拉长脖子伸入溪中,寻觅美味。岸边几株桑树,叶子被太阳晒成半透明,绿意明暗堆叠,枝上挂着青黄的桑椹,酸酸的。山坡上的百亩桃林,已经挂果,藏在绿叶间,似乎有着青涩的味道。我真正感受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意境,这里难道真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你往前看去。”我朝老人的声音寻去,只见老人手指窗外的一片绿色簇拥的村庄说:“那就是我们下团村的‘空中田园’了。怎么样?挺美的吧。”我看见青绿的田野间浮起的村庄,看见山亭,看见廊桥,看见戏台,看见荷叶漂浮池面,看见青烟在屋顶升起。我看见了家园生成的过程。
“太美了,果然名不虚传。”我情不自禁地按动着相机连拍快门,那一定是下团人在云朵里的美丽家园了。万山苍翠中,在一片不规则又相对平缓的旷野,缠绕着茂密的山林,远看像是一座染绿了的静湖。在那片绿色里,有一小块的油菜花开了,像块黄手帕铺展在“静湖”之上。再往细瞧,顺着几缕袅袅炊烟,我寻觅到树林间的青墙黑瓦和一片月光白的梯田,孩童躺在田埂上,吹着麦笛;大人高挽裤腿,吆喝老牛下田,那就是下团人世代生活的村寨吧。我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东晋大文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写到的桃花源,虽非此桃花源,但就隐居环境来说,下团村的桃花源与之不但有一拼,似乎还有几分胜出的感觉呢。
四
下团村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无论是文化的还是建筑的,他们知道只有这些残缺不整却又实实在在的历史,才可以见证古村的身份与来历。不仅让古朴幽静的样貌得以保留,也为千年古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村里将有价值的古老建筑视作珍宝,比如:祠堂、廊桥,还有老宅与古道。我来到这里,有的已经修好,修得很精致,保持着原有的气质;有的还没有修,依然断壁残垣,却不能乱动,连昔日悬在门廊上挂锄头扁担的木钩子,还原原本本地吊在那里。历史留下的每个特殊的细节里不都蕴藏着故事吗?
村民对村落的保护是小心翼翼的,历时久远的古村大多陈旧落寞,支离破败。下团村是分期分批地整理,不只是整理修缮精华的物体,还有老宅的历史。即使是精华,也是根据古建筑所处的地貌、地形还有文化,先考究下来,不急不躁。把村落遗存当作宝贝,并不是当作向游人吆喝的景点。修复后的下团古街,散发着岁月沉淀的气息,徜徉其间,先人的生活印记历历在目,仿佛让人回到了那段尘封已久的旧时光。
村里从家谱、族谱和村史入手,收集、整理、记录村寨的历史、风俗、非遗,唤醒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口述历史、整理老照片、收集老物件,梳理着村庄脉络。村里的老人和我说:“以前总觉得村里这些故事不值一提,没想到大家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这么一归拢,还真有很多值得记忆和留存下来的东西。年轻人不仅爱听,还劝我对着手机讲,拍成视频发到网上或是直播呢?”大伙儿重视乡土文化,又激发着年轻人对家乡的热爱。通过寻找乡愁印记,将村史村事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探索一条文化振兴与经济振兴相辅相成的路子。
村民将散落在乡村院落的古老建筑串联起来,化作“乡村景观”的立体舞台。游客赏廊桥、品板屋,观看村里的非遗文化,触摸乡村原色的文化基因。下团村在修葺的老宅里办起了44号公益书屋,村民们不但可以免费借读,就是前来下团的游客,也可以在公益书屋免费阅读,品读梅山文化。每到周末,44号公益书屋热闹非凡。孩子们在看书,年轻人跟着“非遗大师”学习傩舞、学印染、学茶艺,来下团村研学的孩子们和外地游客饶有兴致地尝试拓印非遗图画,古老的非遗拥有了年轻的“打开方式”,这些活动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里自然的山水是画家创作的源泉,无一不是将下团的山、水、人入画。一群年轻人支起画架在廊桥上、小溪边、青山旁写生。一耄耋老者倚窗而坐,青布衣衫合着黑灰色山墙,似沉思,若远望。原来老者是画家的人体模特。几年前,一位画家来下团村游玩,看到村里的山水如水墨画般,也是一时兴起,竟然摹画了许多下团山水的画作。画家和村民将画作发到微信朋友圈和网上,不仅买家青睐,还引来更多的画家来下团写生。大伙儿又建起美术工作室,宜居宜画的下团村成为画家的“宠儿”。画作被游客线下线上买走,有的更是一幅难求。现在的下团村,成了小有名气的室外写生创作基地,成了湖南的艺术村落。
你看,村里又迎来了游客。“我们这次来,可不只是呼吸山里的好空气,更重要的是来学‘手艺’。”游客小陈和我交流着,“下团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文化的传承基地,我们专程来拜传承人扶老师为师!”站在一旁的下团村支书奉娟笑着说:“多亏开展村史村事收集,让我们村里的这些宝贝在更大的平台上得以展示,才能吸引这么多‘学生’来。”
透过历史的烟尘,下团村沉淀了数百年的民俗文化得以发扬。“走,看耍傩神去,迎春接福、喜气盈门喽!”春节里的下团村,傩舞表演风生水起。“每年春节,我就与大伙跳傩舞贺新春。”老扶和队友戴着木制的傩面,身着红色、黑色的傩服,手执干戈,登台亮相。仰步、踩步、跳步,疾走、追逐、扭打,舞傩人边跑边挥舞着各种动作,嘴里“嗬嗬——嘿嘿——”。鼓点越来越密,舞傩人的动作也是大开大合,翻腕弓步,傩面仰天低吼,祈盼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挖掘的村史里,发现那条青石板路,原来还是百年前茶马古道的必经之途。村里依托历史资源,发展茶文化体验项目,开发了茶文化主题民宿和茶园观光项目。让游客走上一段古道,感受着先人的足迹与历史。来下团村,欣赏美景,采摘茶叶;听村里的山歌和故事,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吸引着游客,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年轻人制作的视频、抖音、音频、图片,勾勒着下团村的自然“面貌”、描绘村落历史“足迹”、记录村里“故事”,展现古村“神韵”。让村庄焕发新的生机,让村民对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每块青砖、每条青石板路都会给游客带来历史与惊喜——乡村的历史与建筑不再尘封于村民鞋底下的记忆,而是化作可触摸、可演绎、可共创的鲜活情景。从奉家祠堂的建筑到廊桥的红色故事,不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从茶马古道的商贾云集到数字时代的文旅胜地,下团村通过打造节庆IP、建设文化研学基地、开发多样化文创产品,构建非遗产业链,塑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始终保持着文明演进的鲜活脉络,虽历经岁月沧桑,但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光彩,反而在时代的洪流中越发动人,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保护与传承中写下了新时代的答卷。
古村在变,人在变。过去的夏天,一首山歌是这样唱的:“吃的是山果,烧的柴火,住的板屋,走的是山路……”乡村振兴为山村插上腾飞翅膀。新修的道路,让出山的时间大大缩短。太阳能路灯,让山村的夜路亮起来。村里的民俗体验项目,乡村主题文化,来下团村的客人越来越多,大伙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新的山歌这样唱:“春风扑面来,桃花为我开。种子播起来,青苗一排排。游客多起来,经济火起来。山歌唱起来,幸福悄悄来……”听着这悠扬的歌声,我突然觉得,山村的祥和安逸,不只来自这山这水的清幽,也源于乡亲们心底的喜乐。
作者简介: 张强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湖南日报》《湘江文艺》《散文》《湖南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若干。有散文获奖、入选。出版散文集《乡村指纹》《一条河流的记忆》。
责编:扶雄芳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