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服务 民生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 我市“舞春牛”亮相申遗视频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 我市“舞春牛”亮相申遗视频

2024-12-25 19:35:11 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

新冷水江12月25日讯(曹丹 任平)“舞春牛”是我市一项承载着深厚农耕文化底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冷水江“舞春牛”在“春节”申遗视频片中精彩呈现,助力中国“春节”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申报,展示这一传统民俗的魅力。

在沙塘湾街道和谐艺术团的“舞春牛”非遗传习馆,演员们正在排练,为春节的展演做准备。舞牛、耕田、播种、插秧、收割,舞台上演员们随着《农耕四步曲》中场景和节奏,模仿着牛的各种动作,形态十分逼真,边舞边唱,再加上动听、奔放的《农耕曲》《春牛调》的伴奏,现场充满了农家欢快的情趣。屋场地坪里,鼓乐齐鸣,花灯列阵,蚌仙渔翁相戏,春牛游乡送福,喜庆热闹。朴素而接地气的表演,表现出农耕文化的质朴。

“舞春牛”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贺永魁说:“根据《农耕四步曲》的内容进行创新改造搬上了舞台,插田、播种、中耕一直到秋收,到斗牛,全套节目都是我们剧团创造创新把它搬上舞台的。”

“舞春牛”起源于古梅山的“椎牛”,成形于清康、乾盛世,在沙塘湾地域已传承3百多年,是当地春节期间一项盛大的传统民俗活动。“舞春牛”分为贺年、开耕、戏牛、丰收四节,紧密围绕农耕主题,生动描绘了农民从欢度新春到春耕播种、插秧劳作,直至秋收丰盈的全过程。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影响广泛,寄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舞春牛”非遗传承人王异兴说:“‘舞春牛’是梅山地区沙塘湾一带春节开展的一次民俗活动,传说春牛是上苍玉帝为了体恤民情赐予人间,通过舞春牛活动表达农民美好的愿望,表达农民喜爱劳动,爱护春牛,盼望丰收的愿景。”

76岁的贺永魁是沙塘湾街道和谐艺术团团长、“舞春牛”的第五代传承人,也是该项目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他自幼便对这一艺术形式情有独钟。在冷水江市文化馆的扶持下,贺永魁与王异兴共同创立了沙塘湾和谐艺术团,并于2008年成功恢复了这一传统艺术。

“舞春牛”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贺永魁说:“我父亲是个传承人,那个时候我跟着他,过去叫做《夜故事》,举起花灯赶着春牛,敲锣打鼓到各个院落去舞春牛,这个舞春牛有阵地表演,现在通过我们挖掘整理以后搬上了舞台。”

贺永魁及其团队巧妙融合舞蹈、音乐与梅山小调等元素,铸就了“舞春牛”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近年来,通过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景区的展示表演,和非遗传承人的带徒授课等多种方式,让“舞春牛”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舞春牛”非遗传承人刘小生说:“2016年开始来学这个舞春牛,王异兴老师是我的老师,他教我怎么唱怎么来舞春牛来舞。《农耕四步曲》每个节目每个项目我们都会,在这个几年里我也去过娄底去过长沙都表演过,我会把这个继续传承下去。”

据了解,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前,我市积极推送省级非遗项目“舞春牛”参与“春节”申遗视频的文本制作和拍摄。此次“舞春牛”亮相“春节”申遗视频片,展示项目风采,为“春节”申遗增光添彩,也较好地促进了娄底非遗工作的开展。

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梁湘红说:“这个消息让我们非遗工作者和非遗传承人深受鼓舞,对非遗项目后续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其更具有活力与希望,为非遗文化的延续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娄底市文旅文体局四级调研员李晓容说:“这次湖南仅有三项列入其中,冷水江的舞春牛是其中之一。这在娄底是第一次,将促进娄底非遗保护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展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创新和利用,从而开启娄底非遗保护新的篇章。”

责编:杨雅婷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