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聚焦 [省内] 锡矿山之变——“世界锑都”生态修复治理走笔

锡矿山之变——“世界锑都”生态修复治理走笔

2024-05-17 19:29:28 湖南学习平台

锡矿山披上了“绿装”。

初夏时节,万物葱茏。

沿着蜿蜒盘山路,走进百年锡矿山,青山逶迤,鸟语花香,处处绿意盎然。

前来游玩的游客,三五成群,穿行于花海之间拍照打卡。

就在几年前,脚下这块土地还是山体裸露,植被匮乏,水体污染、采空区塌陷……矿区生态满目疮痍,伤痕累累。

近年来,娄底市委市政府、冷水江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寻千谋万策,护千山万水,历千辛万苦,为千秋万代”的精神,打响了锡矿山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

山之变,昔日荒山披绿装

锡矿山是中国锑工业的发祥地,开发历史至今已有120余年,鼎盛时期的锡矿山矿工最多达10万余人。

但长时间、粗放式的矿业开发,让数千万吨历史遗留废渣遍布于矿区各个角落,房屋、山体、耕地受损等多重生态问题频发。

曾经的锡矿山,满目疮痍。(资料图)

锡矿山地区面临的困境,得到了国家、省及娄底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2013年9月,湖南省政府将湘江保护和治理列为“一号重点工程”,滚动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并将锡矿山纳入重点整治区域。

娄底、冷水江两级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指挥部,将锡矿山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一号生态工程”,一场覆盖“矿内矿外、山上山下、城区乡村”的攻坚战轰轰烈烈打响。

2010年来,锡矿山先后关停相关污染企业89家,取缔非法锑企业6家、手工选矿小作坊145处,关闭淘汰落后产能17.5万吨,锑采矿权从12家整合为2家,锑冶炼企业从91家整合为9家。

但由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开发积累,砷、锑等毒素污染成为困扰治理的一大难题。

针对砷碱渣无害化处理世界性的难题,在砷碱渣实现“三防”储存的基础上,冷水江市联合湖南有色产业投资集团、中南大学、湖南省环科院等科研单位进行技术攻关,历经三次技术迭代,2万吨/年的砷碱渣无害化处理能力的装置顺利投入运行,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经过十余年技术攻关和努力,安全填埋处置了7400万吨一般固废与65万吨野外混合砷碱渣,建设了一座砷碱渣暂存库,将散落的近11万吨历史遗留无主砷碱渣集中贮存。

生态复绿,“荒山”变“青山”。冷水江市开展了“矿山复绿”“万亩大造林”等专项行动,对主体灭失矿山和石漠化山体进行植被恢复,昔日“灰都”重披“绿装”,昔日锡矿山,逐渐变成了“大花园”。

从整顿关停污染企业、到联合开展治污技术攻关、再到大规模植树造林复绿,锡矿山生态环境的“欠账”渐渐还清。

人之变,村民吃上旅游饭

“这里很漂亮,帮我拍一张!”冷水江市民王丽君与闺蜜一起,在锡矿山盛开正艳的金钱菊花海中,尽情打卡,留下珍贵的时光记忆。

“变化太大了,我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次,爬爬山,赏赏花,以前想都不敢想。” 王丽君说。

市民在花海中拍照留念。

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渣变没了,空气更清新了。

蝶变的步伐依然铿锵。当地主动进击,在文旅产业上继续大做文章。

循着蜿蜒盘旋的公路一路向上,路在景中,景在路中,好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

“万马奔腾”地质景点,神态各异的大石块似万匹白马奔跑在花海。

今年五一小长假,锡矿山上的“玫瑰爱琴海”,频频刷屏网络,吸引了无数游客竞相前来。

“万马奔腾”地质景点。

为提升锡矿山区域废渣治理项目的生态效果,营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冷水江市按照“宜景则景”的原则,投资1000万元,于2020年年底在七里江片区废渣管控集中填埋场实施了生态景观提质改造项目——玫瑰爱琴海。

冷水江市还整合锡矿山资源,打造集红色、工矿、研学、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先后建成“万马奔腾”“百驹戏水”等旅游景点,昔日的荒山姹紫嫣红,矿区变景区,成了游客心仪的网红打卡地。

如今的锡矿山景色秀丽、游客众多,形成了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矿区风景”。

锡矿山的蝶变,也深刻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

今年68岁的学山村村民蔡金云对环境的改变深有感触,以前在家无所事事,现在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她在山上开始做起了生意,吃上了“旅游饭”:每日卖些茶叶蛋、矿泉水、槟榔等物品,方便了游客的同时,也鼓足了自己钱包。

“生意越来越好,现在淡季一天也能赚几十块钱呢。” 蔡金云向记者开心地比划手指头。

责编:杨雅婷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湖南学习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