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救助,为残疾儿童带来了希望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18日讯(通讯员 苏棱达)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为有康复需求和适应指征的听力、言语、肢体、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提供定点机构康复训练服务,给残疾儿童带来了希望。
居住在冷水江市沙塘湾街道桃园南区的湘潭市户籍5岁男孩谢平平(化名),小头畸形并伴随发育迟缓,吐词不清,说话结巴,认知能力落后,精细动作差,手眼协调性差,平衡力差,易摔跤,他的康复老师周婷说小孩的整体发育水平在2岁左右,小孩的父母心里非常着急和担忧,对孩子的未来没有信心。在冷水江市康复医院儿康中心通过近一年的训练,谢平平(化名)进步很大,吐词清晰了许多,说话不再结巴,能和他人很好的进行交流,学会了对颜色、数字、形状、方位等的认知,协调性有很大提高,平衡能力也有较大提升。谢平平(化名)妈妈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在进步,对训练效果非常满意,对自己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对残联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非常感谢,对康复机构热情而周到的服务点赞。
冷水江市沙塘湾街道群丰村5岁男孩余俊(化名),言语能力弱、逻辑思维力差,与人无眼神对视、与其他小朋友无社交行为、对母亲的依赖性强,安坐时间短,认识一些蔬菜水果,但对其他物品的认知一般,整体发育水平在3岁半。在冷水江市康复医院儿康中心经过了一年多的训练,余俊(化名)性格开朗了许多,呼名能回应,能主动与老师进行社会交往技能运用,能够和老师有1分多钟的时间对视,对已经熟识的小朋友能有30多秒左右的对视,对母亲的依赖性弱化了一些。余俊(化名)的语言表达方面也有不小的进步,很少有重复的语言表达以及逻辑混乱的语言表达,其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能表达简单短句和提问,经过这一年多的康复,孩子进步了不少,余俊(化名)妈妈对孩子的成长充满了信心。
冷水江市康复医院儿康中心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设置教学计划,通过训练,孩子的残疾程度都有不同层次的改善,在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运动能力、言语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已经融入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康复训练点亮了残疾儿童的成长之路。
责编:扶雄芳
一审:熊敏
二审:罗曦
三审:朱宪章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