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江:“稻蛙鳅鱼”共生 助力乡村振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29日讯(通讯员 曹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的场景不仅存在于古诗词中,在冷水江市三尖镇连岩村王红姣的惠清农业生产基地,1200亩绿油油的稻田连成一片衬托着蓝天白云,青蛙、鱼儿、泥鳅在稻田垄中自由自在,也将稻蛙鳅鱼和谐共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稻米的清香里,不仅饱含着丰收的味道,更折射出一群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的“新农人”。他们获取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收入,比真金白银更为珍贵、更值得呵护的,是它展现出来的一种可持续的良好生态循环体系。
2017年9月,王红姣夫妻俩返乡流转水田面积1200亩,成立了冷水江市惠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其中种植早稻600亩、中稻600亩,经过六年的探索发展,建立起以纯生态优质稻种植为主,养殖销售食用蛙、稻花鱼、泥鳅为辅的循环种养模式。
“水稻负责提供天然的庇护条件,可为青蛙、泥鳅等遮阴,能促进它们快速生长;青蛙可以帮助水稻除虫害,还可以给稻田松土,粪便也能为水稻生长提供营养;鱼可除草;泥鳅充当“清道夫”;稻田冬季也不浪费,种油菜做绿肥,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王红姣一说起她的种植经验,就滔滔不绝起来。“用这种理念生产出来的就是‘生态蛙稻米’。”通过这种绿色、健康、持续高效的生态栽培模式,可以丰富稻田副产品,进一步夯实粮食产能基础,提升稻谷品质。
王红姣生产生态稻米的念头由来已久。随着传统种植效益的下降,市场对于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却在增长,怎么种地才更挣钱?转变种植方式是她用行动给出的答案。据王红姣介绍,青蛙是捕虫能手,一只青蛙一天就能捕食上百只各类害虫,在农药被广泛使用之前,青蛙就是水稻的除虫能手。后来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稻田里青蛙少了,所以要使用更多的农药,形成“恶性循环”。“稻蛙共作”算是“古为今用”,同时又有利于农业生态的修复,可谓一举多得。王红姣表示,“我们的稻田是完全不打农药,纯天然绿色生态稻谷,虽然产量稍微低点,但备受市场青睐。”
王红姣的脑子转得快,不光表现在她会生产好产品,还表现在她会宣传自己的产品。为宣传自己的产品,她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为打造稻蛙米品牌,王红姣申注了“惠清红旺稻蛙米”商标。生态米按品牌销售,效益更好。现已成为湘中地区安全、优质、高档的区域大米品牌,湖南的“好粮油”,得到了省、娄底、冷水江三级政府领导的亲临指导与认可。
第二件,为提高稻田产出效益,王红姣组织开展了稻田抓鱼、捉泥鳅、钓青蛙、种菜、假日休闲等体验农事娱乐和品味农家口味活动,发展乡村旅游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如今,每亩土地总收益预计能达1万元,是传统水稻种植模式的3倍,年产值将达到2000万元左右,走出了一条发展“水稻+种养结合”模式助农增收的新路子。在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同时,惠清农业不忘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提高粮食生产和抗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贡献力量,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目前,企业农业机械化程度达98%以上,大型耕种机、收割机、烘干机、碾米机等大小农业机械应有尽有,实现了从“种植-收割-销售”一条龙产业服务。同时,示范带动1.7万亩特色优质稻种植基地建设,粮油优质品率提高到78%以上,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其中困难户30余户),帮助他们增收100余万元。
近年来,企业先后被评为“冷水江市种粮大户标兵”“巾帼创新创业基地”“省级先进种粮家庭农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等。下一步,惠清农业将加大力度发展以黑斑蛙、稻花鱼、泥鳅和优质生态稻米为代表的种养殖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大网上宣传推介力度,打造乡村美景美食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振兴。
责编:杨雅婷
一审:熊敏
二审:罗曦
三审:朱宪章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