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冷水江锑煤矿区(冷水江市域)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一、引言
冷水江市地处湘中腹地,位于资水中游,因锑、煤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锑都”、“江南煤海”的美誉。冷水江是一座“因矿而建,缘矿而兴”的典型工矿城市,全市10个乡镇(街道)均有过大规模采矿活动,形成了锡矿山锑矿区、金竹山煤矿区、利民煤矿区、大建煤矿区等7大矿区,资源贡献巨大,是湖南省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过去长时间、大规模的矿业开发,严重破坏了这里的生态环境,田地荒芜、水体污染、曾经俊秀的家园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同时资源濒临枯竭,200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践行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对冷水江锑煤矿区实施生态修复。冷水江全力推进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把矿区生态系统塑造成一个有机生命体,让百年锑都重焕了新颜。
二、问题
冷水江因长时期、粗放式的矿业开发,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废渣堆占土地,山体植被荒芜,石漠化严重,动植物多样性退化;水体污染,溪流水系生态严重破坏;多处地面沉陷,房屋、耕地受损。
二、措施
项目主要采取因地制宜、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新思路,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系统修复的措施。
(一)先导工程
2010年以来,冷水江市通过实施多轮矿产资源整顿,煤矿从原来的两百余家,减少至目前的4家,锑矿从原来的十余家,整合至现有的2家,锑冶炼企业从原来的百余家,整合至现在的9家。并加强对保留企业的环保检查、执法力度,大力推进矿区废渣综合整治,大幅度减少污染源。
(二)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新思路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项目规划中,理念先行,自觉对齐生态修复高标准,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新思路。工程建设做到既满足功能需求,恢复生态;又追求外观质量,做出美感;让生态修复富有内涵和底蕴,更进一步赋予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以鲜活的灵魂。在传统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对锡矿山特有地质遗迹、工矿遗址和红色文化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积极探索 “生态修复+矿业文化+地质研学+红色教育→生态观光”的新模式,
(三)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1、治山林—裸露山体重披绿装
对主体灭失矿山和石漠化山体进行植被恢复。通过改良土壤、修建引水灌溉工程,以乔、灌、花、草混种的方式进行修复,部分区域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种植黄桃、金银花等经济作物,曾经裸露山体披上了绿装。
山体治理前后对比图
2、治田地—荒芜耕地焕发生机
对矿区2400余亩田土进行了综合整治,平整塌陷土地,修复农田水系,完善耕种配套设施,荒芜多年的土地得以恢复耕种,重新焕发生机。
耕地修复前后对比图
3、治水体—污染河道再现碧波
在对锡矿山地区野外混合渣进行集中填埋,覆土绿化,砷碱渣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重金属污染的基础上;对受污染的河道进行清淤和生态护岸,曾经废渣淤积、污染严重的河道重现碧水清波。
河道治理前后对比图
4、治灾害—矿区百姓安居乐业
对矿区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有效治理,维修加固矿区受损房屋1000栋,建设搬迁避让安置小区,同时科学利用搬迁后土地,矿区破败风貌极大改观,矿区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地面塌陷点修复成矿业文化广场
三、成效
(一)环境指标持续好转
监测数据表明,冷水江锡矿山地区青丰河、涟溪河水质持续改善,断面砷、锑平均浓度大幅下降,目前砷、铅、镉、铬、汞等11项重金属指标均稳定达标,锡矿山区域土壤Sb含量均值逐年下降。如今的锡矿山山变绿了、水变清了,野生动物回来了,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曾经破败矿区变成了生态游园,周边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曾经逃离的居民又重回故里,百姓生活幸福感、安全感有了质的提升。耕地修复、林业修复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农田里种上了水稻,养上了田鱼,山上栽上了黄桃、金银花,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让当地村民收入稳步提升。
石漠化荒地修复成石林美景
堆渣废弃地修复成生态游园
(三)助力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
项目实施后,锡矿山地区面貌焕然一新,矿区的内涵和底蕴得以充分挖掘,综合价值得到提升和认同,锡矿山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项目建设被评为“湖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典型范例”,闪星锑业被国资委被为首批100个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冷水江的转型发展和乡镇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全国传统老矿区生态修复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锡矿山地质文化镇—忆苦窿工矿遗址
责编:唐锦玲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