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服务 热点 冷水江市: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安家梦”

冷水江市: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安家梦”

2020-07-03 18:23:52 杨纹漪 朱华美 余 宏 潘勇

“多亏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让我有了新房子住,有厨房、卫生间、厕所,水、电、网全有,环境舒适,这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冷水江市金竹山镇当正村脱贫户刘文明感激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刘文明因妻子脑部重大疾病,致使一家陷入贫困。家里的老房子连窗户都没有,房顶漏水,常年潮湿不堪,非常破败。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的春风吹进了当正村,刘文明一家4口搬进了100平方米的安置房内,崭新的楼房,宽敞明亮的房间,整洁干净的环境,让刘文明一家真正走上了脱贫

致富的道路。

2016年以来,冷水江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建设已于2019年上半年全面完成,801户2886人已全部入住。紧接着,冷水江市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目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脱贫计划和后续帮扶措施,把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帮扶、技能培训、扶贫车间、自主创业、公益岗位等进行对接,做到既挪“穷窝”,又换“穷业”。

搬得出:挪出穷窝窝,圆了安居梦

冷水江市是湖南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拥有“世界锑都”、“江南煤海”美誉,县域经济、小康建设、精准扶贫稳步推进。经过多重摸底筛选排查,“十三五”期间,冷水江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886人,这数千贫困群众生活十分艰辛,他们不搬迁就无法真正脱贫。

数千人往哪搬、怎么搬,考验着冷水江市委、市政府的智慧与担当。

冷水江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市委书记向乾勇,市委副书记、市长曾伯怡多次调度,靠前指挥,现场督战,高频率调度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冷水江市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坚持就近小集中安置为主的原则,项目选址坚持学校、医院、购物、出行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成熟的地方,尽量盘活废弃的厂矿、学校及村级办公场所土地,水、电、路、讯等投入相对较少。

在易地搬迁过程中,冷水江市进行整章建制,严格奖惩。制定了全市的统一建设标准,防止统规自建、分散自建及购房安置在面积和装修上超标。严格按照上级的资金使用要求规范使用专项资金,根据实际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及时按照工程进度依程序拨付项目资金。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冷水江对工程质量严格履行甲方、住建、监理、安置点工作组、搬迁户代表等五方监管。并建立了一个安置点一名市级领导、一套乡镇班子,一户分散安置户一名乡镇干部和一名村干部的责任包干体系。还将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列入了我市重点建设项目,纳入了住建部门重点监管,对项目的质量安全情况进行常态管理。按照相关程序和标准严格履行分项验收,竣工验收之前均进行初验,再进行正式验收。

项目完成后,冷水江市以安置点为单位建立了微信群,涉及搬迁群众发布包括住房质量等问题的相关诉求,乡镇、村及管理委员会能第一时间掌握并及时得到解决。每个安置点均设置了工程公示牌及质量安全监督电话,张贴了质量维修电话,建立了质量问题日常维修工作机制。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工程质量安全集中排查的要求,对“十三五”期间所有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工程质量安全和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多轮深入排查和整改,房屋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搬迁群众对住房质量的满意度非常高。

由于冷水江市施工环境良好,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政治站位高,大力协助配合,冷水江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进度迅速,在全省第一个完成封顶、最先完成竣工验收和综合验收、最先完成项目结算、最先完成竣工验收备案。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基层好干部,冷水江市易地扶贫搬迁联席办主任李典树为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够住得好、安心住,连续奋战在易地扶贫一线,连自己四十多岁的妻子生二胎都没能回去照顾,面对妻子的不理解,他说:“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责任,我出生于农村,深知农民群众的疾苦,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我一定要把这个工作干好。”禾青镇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退伍军人彭丁阳,为保证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精准搬迁,杜绝“优亲厚友”、“腐败搬迁”,他每天步行几万步入户调查了解易地搬迁申报对象情况。一次,他因过度劳累突发头部血管痉挛导致颈椎压迫神经,晕倒在办公室。医生警告他一定要多休息,否则后果严重。但当天下午五时许,搬迁户潘光玉反映水龙头漏水,情急之下,他不顾医生的劝阻,立即从医院赶往现场查找原因,完成抢修。

稳得住:完善公共服务,打造“精品”安置区

冷水江市把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与美丽乡村相结合,在总体布局上实用美观、整齐统一、布局协调,公共服务完善,各类设施齐全,环境干净整洁,既宜居又风景宜人,让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尽快融入城镇生活。

各安置小区均配套了饮水、道路、亮化、绿化等附属工程,30户以上的大型安置点增加配套阅览室、便民超市、运动场所和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大大提升了小区的居住环境和舒适度,搬迁群众彻底改变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冷水江市在具备条件的安置点通过环境整治、荒山复垦或就近流转等措施改造微菜地分配到户,用于搬迁群众耕种,以减轻搬迁群众搬迁后的生活成本。实现了安置户蔬菜瓜果基本自给自足。

“我以前住在三尖镇九江村,房子破破烂烂的,没想到还能住进这么好的小区,到处干干净净,晚上还有路灯,还能在广场跳广场舞,看病有家庭医生。周末,我儿子还可以参加‘读书日’活动,读书长知识。现在这样的好日子,多亏了党和政府。”现在住在黄泥集中安置小区的搬迁户李丽娇,育有一儿一女,就在安置小区楼下的扶贫车间就业,说起现在的生活一脸的幸福。

搬迁户在这里组成了一个不同意义的大家庭,那么,如何让搬迁户融入这个大集体?

冷水江市开启“六进小区”模式,打造“精品”安置区,给搬迁群众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幸福家园。“便民服务进小区”,18个10户以上安置小区均成立了管理委员会,为搬迁群众提供政策答疑、子女就学、就业扶持等服务工作。30户以上的安置点,开办了便民超市,方便搬迁群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禾青镇黄泥安置点,利用后扶合作社优势,定点定时低于市场价为搬迁群众提供基地生产的应季蔬菜。“公益岗位进小区”,冷水江市人社部门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将公益性岗位向集中安置小区倾斜,30户以上安置小区均设立环卫、物业等公益性岗位,既解决了搬迁群众就业,又很好的维护了社区环境。“励志宣传进小区”,在安置点进行全方位脱贫励志宣传,印刷了脱贫励志典型事例宣传册,开展送春联、送电影、送文艺表演、集体舂糍粑等活动进小区,通过多种形式的励志宣传和集体活动,增强搬迁群众的融入感,激发自主脱贫意识。“文体设施进小区”,具备条件的安置点,增加了健身器材、广场舞影响设备、阅览室等文体设施,丰富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评比活动进小区”,在各安置点开展了卫生文明户、脱贫之星评比活动,且进行适当的物资奖励,极大提高了群众的卫生文明意识和脱贫意识。“技能培训进小区”,人社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优先安排搬迁群众参加。开办了扶贫车间的安置点,对有意向就业的搬迁群众进行岗前培训,以尽快提高群众的生产技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获得更高工资报酬。

“黄泥集中安置小区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了写春联、送春联、舂糍粑等活动,让来自不同乡镇、不同村居的人们疏离感渐渐消失,不知不觉间融为一体。目前,我们正在策划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现在报名的居民很多,到时候肯定会很热闹。”禾青镇易扶站彭丁阳介绍。

能致富:多管齐下 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贫困户搬进了新家,如何真正实现稳定脱贫并走上致富之路呢?

冷水江市立足本土实际和产业基础,实行“一户一策”,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脱贫计划和后续帮扶措施,把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帮扶、技能培训、扶贫车间、自主创业、公益岗位等进行对接,做到既挪“穷窝”,又换“穷业”。

冷水江市将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将产业扶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链发展紧密结合,围绕全市“一县一特”小水果产业,科学规划全市扶贫产业发展,引导易地扶贫搬迁户大力发展小水果、油茶、蔬菜、粮油、生猪、肉牛种养殖主导产业。

探索推行“三产融合”精准扶贫模式,把融合的关键点放在特色农业、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上,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易地扶贫搬迁户联结在产业链上,实现扶贫产业项目和全市主导产业高度融合。

成立现代农业产业链办公室,创新“保底收购、委托帮扶、股份合作、资产受益、吸纳就业”等利益联结机制;实施“能人回乡”工程,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研发、种植、加工全产业链;引导企业“上山下乡”,发展休闲农业,全市已形成五星级农庄等旅游主体98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带动易地扶贫搬迁户400多人脱贫致富。

三尖镇水云峰黄桃基地对周边的易地搬迁贫困户给出特殊待遇——免费为这些贫困户发放黄桃树苗,发动广大村民利用村民闲置土地、山林资源以及房前屋后种植黄桃,实现三尖镇黄桃种植全覆盖,公司还与这些村民签订黄桃保底回收协议,实现全镇11个村的产业帮扶。 截至目前,三尖镇黄桃种植面积达到13000余亩。“在我们基地常年务工的有100来人,稳定就业的贫困户有60多个,产业帮扶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只要他们肯干事,我们来者不拒!”,三尖镇水云峰黄桃基地负责人蒋红云说道。

黄泥集中安置小区与辖区内社学里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形成政府投资、贫困户入股、农业公司具体负责的“冷水江市禾青镇黄泥安置点后续扶持农业发展合作社”。流转水田面积400余亩,重点以稻田养鱼、水塘养鱼、种植水稻为主。另在农业基地专门划出10亩土地分于安置户,其可自行用于种菜,或委托公司进行统一管理。预计户均年终分红可达4000-5000元左右。

冷水江市诚招扶贫生产线,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建立扶贫车间,冷水江先后在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办服装、电子产品、手机喇叭加工等扶贫车间11家,解决3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贫困户月均收入2200-3500元左右,实现“楼上居家、楼下工作”、“既能工作,又能顾家”的便利,另有7个意向扶贫车间正在洽谈和筹备当中,正式运行后,全市20个6户以上集中安置点实现扶贫车间全覆盖,真正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冷水江积极为有就业意愿的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提供“311”服务,让他们能获得有效的岗位信息、免费技能培训信息及就业指导服务。通过在扶贫车间就业,不少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增强了自立自强、靠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激发了他们依靠辛勤劳动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科鑫电子科技扶贫车间主要生产彩灯装饰内部零件等电子零件,现有员工25人,其中塘冲安置点的贫困户有9人,人均月收入可达2000多元。

同时,冷水江强化就业扶贫车间管理力度,细化补充就业扶贫车间补贴标准,给予扶贫车间场地补贴、交通物流补贴、就业培训补贴、创业补贴等,并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人数与奖补资金挂钩。

对于有自主创业想法的贫困户,冷水江市为其提供职业能力培训、小额贷款等帮扶措施。金竹山镇太中安置点搬迁户刘文明租用安置点门面开起了小餐馆,早上卖早餐、中午晚上卖快餐。“扶贫门面低月租、位置好!”忙碌的刘文明兴奋地说。太中集中安置点附近,市场、超市、银行等众多,人流量大,经济活跃,生意好的时候,刘文明一个月能赚到上万元的收入,平时平均月收入可达到五六千元,妥妥地,从一个贫困户变身为“餐馆小老板”。

铎山镇红安安置点搬迁户阳跃旭利用村上的闲置土地自主发展山羊养殖“现在有八九十头山羊了,年纯收入可达7万余元。基本上每天的时间都花在养羊上。”杨跃旭说,“每天看着这些山羊,我就开心,因为它们就是我的希望!”

冷水江市还加大扶贫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安置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年满16周岁以上,且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力,确保未能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2020年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易地搬迁对象有58人。

在黄泥安置点,小区住户曾绿利,患鼻咽癌晚期,家里4口人,两个小孩还在读书,重担都压在妻子身上。村里为了让他脱贫,给曾绿利申报了公益性岗位,还介绍他妻子在家附近的东升服装厂扶贫车间务工,很快他们一家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在冷水江市委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在每一个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下,冷水江市在省易地扶贫搬迁年度考核中, 2017年、2018年排名均位于第二序列靠前,2019年位于全省得分最高的第一序列。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考核中2017年被评为“好”等次、2018年“较好”等次、2019年被评为“好”等次。2017年被评为全市“项目建设大比拼活动较大贡献单位”、2018年被评为全市“六大提质工程市级重大项目良好项目指挥部”、2019年被评为全市重点推进项目优秀指挥部。


责编:唐锦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