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走基层 | 易伟华:田间拓荒绘新景
新冷水江4月12日讯(熊敏 朱俊峰 见习 刘婕妤)又是一年春光好,秧苗培育正当时。禾青镇社学里村的“种粮大户”易伟华开始了新一轮耕作。今年是他带领村民在田间地头耕耘致富的第八个年头,八年的不懈坚守、奋力开荒,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绘就了一幅崭新图景。
沃野阡陌间,一个个塑料大棚整齐林立,一块块错落有致的良田点缀其间,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迎风挺立,村民们正伏着身子开展浸种育秧的收尾工作,一幅静谧的春耕农忙图尽收眼底。很难想象,八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零星分散的撂荒地,许多田地因常年闲置长满了荒草。
种粮大户易伟华说:“当时不是我种的,是另外一家公司,反正种田是划不来,找我要我接手。”
当时,冷水江社学里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扶持村里农业发展合作社的经营,但由于收益微薄、管理不善,原来的入股人纷纷选择“跑路”,担任村干部的易伟华不忍土地撂荒,应广大村民的要求,硬着头皮接手了公司及合作社的经营重担。八年来,他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一条农业经营的新路子。一方面,他从村民手中流转水田600余亩,将“小田变大田”、“小丘变大丘”,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他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在确保两季稻耕种的同时,大力发展时令蔬果种植,打造出以基地育秧、稻田养鱼、水塘养鱼、种植水稻、蔬果培育为主的规模化农业。
易伟华说:“现在我还在稻田养鱼,下半年,早稻一出来以后,我就喂鸡喂鸭水产大棚种菜(土地)不能荒。”
在易伟华的带领下,村里的特色农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的“钱袋子”也逐渐鼓起来了。除了每亩200元涨到4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村民每天在基地做事还能拿到100元的工资。稻田里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农场有了大棚种植园区,引入了喷灌系统,日常的农机设备迎来了升级换代,插秧机、碾米机、烘干机等现代化农耕机器样样俱全,肉眼可见的变化加速了农作物种植效率的稳步提升。
易伟华说:“以前我耕种下面这个100多亩,差不多要半个月才可以耕完,以前是一台耕田机,现在国家政策好了,补贴也高一些了,我买了三台了,现在有一个礼拜就足够了。”
社学里村农业发展日新月异的背后,是易伟华凭着一股子韧劲、奋力拓荒的成果,也是国家政策“及时雨”的精准浇灌。
易伟华说:“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给我们种粮大户的补贴也提高了,农机补贴也有了,所以我们做得有信心。”
责编:杨雅婷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