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哭了!人类日常不能企及的风景在此限量放送!
阅读自然科普是一种对想象力的滋养:宇宙、星河、海洋、大地,都在手掌之间尽数铺开,与童年时仰望夜空所梦想的一切遥相呼应。借助卫星提供的独特视角,我们才得以见证那在百万年间孤独悬浮在太空里的、壮丽的人类居所。
《人类的居所:卫星眼中的地球》——这里讲述的所有,是一直在地面上的人想象之外的。
从私人定制的视角观看地球之美
“我看见了地球,她如此美丽。”这是全世界第一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进入太空后,说出的第一句话。之后的六十余年中,有幸到访过太空的六百多位宇航员在第一次见到地球全貌时,都不禁发出由衷的惊叹和感怀。可对于普通人来说,“太空”和“地球”大多还是一种需要想象的概念。而卫星的存在就成了普通人的得力助手,借此,我们足不出户便能挣脱地心引力,从私人定制的太空视角,重新了解人类自古以来生长于斯的家园。
由NASA和知名空间领域公司Astrium授权,《人类的居所:卫星眼中的地球》收录了197幅高清卫星图像,此外还包括9位各领域专家的深度访谈、10个地球热点话题深度解析,邀请每一个读者来到大气边缘,观看这颗“蓝色弹珠”的点点滴滴。
《人类的居所:卫星眼中的地球》收录图像:NASA “地球升起”
从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中构想的《银河百科全书》,到道格拉斯·亚当斯笔下的《银河系漫游指南》,在幻想世界里,人类对于“利用一本书,收录所有宇宙奥秘”的好奇之心从未穷尽。而 “卫星图像解析手册”是更为现实的解码之书,我们品读大地与海洋每一条经脉下深藏的故事,触碰地球最为真实的脉搏与心跳。
当翻开书页、认真阅读时,平日里只能在科幻小说或电影中依靠想象力描绘的场面,终于能在此落于真实;而当合上封皮、闭眼遐想时,思绪就能飞离大地,我们得以更贴近地球,更关心地球,保护她的美丽和生机。
全知视野 铭刻我们与地球的共同记忆
人类与卫星的“初次合作”是在1957年的“卫星1号”,从此,卫星开始为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人们预报天气、指示方位、分析环境,直至今日仍分秒不停。
春播夏耕,秋收冬藏,千百年来,人们在一天天的日出日落里,不但存续至今,还建立起了辉煌的文明:吉萨金字塔、吴哥窟庙宇、万里长城,座座巧夺天工的大型景观在漫长的岁月流逝之中拔地而起,它们静静矗立着,穿越时光的雨雪风霜,无言地诉说着人类力量的伟大与光荣,与自然的奇观交相辉映。但遗憾的是,不少伟大的文明印记在岁月流逝里被战争、大火和灾变冲刷掉了;我们只能捡拾偶尔几片时间淘洗下的典籍、文物或遗迹,窥得这一份骄傲曾经留存的印痕。
而现在,这些都可通过卫星监测拍摄的“地球剪影”,真实而清晰地印于纸面。
从数百千米的尽收眼底,到50厘米的分毫毕现,卫星正以前所未见的细微体察,勾勒蓝色星球最为隐秘的纹理与脉络,捕捉人类居所最易忽视的困顿与生机。
自第一次发射卫星起,我们每一次想要更好生活的尝试,都有了刻度。
纸上的高清纪录片:既是艺术也是文献
《人类的居所:卫星眼中的地球》的作者扬·阿尔蒂斯-贝特朗是法国知名航空摄影师、纪录片导演、环保活动者,曾出版过享誉全球的摄影集《感受地球呼吸》(又名《从天空看地球》),用摄像机拍遍了地球的角角落落;而这一次,他选择与NASA和知名空间领域公司Astrium合作,为读者共同揭示卫星图像的神秘与美丽,带来一场不同寻常的“视觉盛宴”。在前言中,扬·阿尔蒂斯-贝特朗写道:“这些图像出人意料的形状、宏伟壮丽的结构、令人啧啧称奇的颜色都让人心醉神迷。”
随意翻阅也成为一种享受:197幅高清图像均由铜版纸印刷,饱和度和色调都经过精心调整,细节触手可及;其中还收集了44幅跨页大图,对开印刷,每一处脉络与曲线都尽收眼底。堪称一场“纸上的地球纪录片”——既是科普图册,也是艺术图鉴。翻开《人类的居所:卫星眼中的地球》,收获眼睛与头脑的双重享受。
责编:周晓明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