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和高中大学最大的不一样,是必须谈钱
一个高中毕业的女儿和妈妈说要去国外学习艺术设计。
按照这位妈妈的认知,学艺术那当然是像法国、意大利这样具有文艺气息的欧洲国家最好,但是女儿告诉妈妈,自己和几个朋友已经商量好了要去美国。
女儿说了一个模模糊糊的理由:艺术设计这个东西,要想有上升空间,还得去美国。
妈妈没明白啥意思。出国之后,女儿第一时间给妈妈汇报了一个细节:给他们上课的老师全部都在外面的大公司里有兼职。
妈妈这下更糊涂了: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学校请不起专职的老师吗?
女儿解释说:所有的老师,都是学校高薪从各公司聘来的设计领域大牛,换句话说,这些人的第一职业,压根就不是老师。
所以你完全不必担心这些老师闭门造车,市场的流行趋势完全在他们的掌控之中,或者再直白一点说,这些老师本身就代表了最真实的市场。
这个案例带来的启示其实很清楚了:职业教育,如果没有商业资本的介入和干预,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先回到政策层面,看两份2019年的中央文件。
第一个叫《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规划了2035年中国的教育体系目标,第五条提到要让“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第二个是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所以从总纲要到具体的实施办法,国家已经在强调市场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现在双减政策是不让教培机构惦记K12了,但是,国家欢迎这些机构关注到职业教育这边来。
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呢?因为中国现在有个很大的“缺口”。
根据麦肯锡的统计,2020年中国在较低端的就业市场有2300万的富余劳动力,而同时在较高端的就业市场,受过职业培训的人才缺口却有1600万。
这就是典型的结构性缺口:你现在口很渴,但是桌上只有吃不完的米饭。
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理解一下缺口问题。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人口红利”这个东西,近些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其实一直在下降,但因为高校的扩招,“人才红利”却仍在。
什么是“人才红利”呢?中国现在平均每100万人里面,有1105个人是工程师,这个人才储备比例其实是超前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有足够多的工程师,所以我们在过去这些年能用低于欧美的成本来进行科技产业的研发。
但是,这种“人才红利”仅仅只是在研发端,而制造端是明显不足的。
这又是一种结构性的缺口。
比如我们知道中国的机床产业,属于大而不强,虽然是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国,但是高端机床还是要依赖进口;
又比如做疫苗瓶的中硼硅玻璃管,这个拉管技术,德国、美国和日本仍然还在我们前面;
包括医美针剂,中国企业有华熙生物和爱美客,但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显然比不过外资品牌。
这一类瓶颈想要突破,需要一大批中高级技术工人。
那么中国是缺人吗?显然不缺。是缺劳动力吗?中国的职业学校,根据2019年的数据,是1.15万所,在校学生2857万人,单说这个体量也是全球第一。
通俗一点说,如果职业教育是一局游戏,我们的存量玩家已经足够多了,但是玩家的级别不太够。
所以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很清楚了:怎样提升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怎样把普通职业人才升级成中高级技术人才?
我们在哪些产业上还有需求,这个已经摆在纸面上了,那么对职业教育所依赖的“产教融合”,我们应该有一些更具体的想法。
举个例子,现在重庆有一个“重庆高职城”,就是把重庆本地的技师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护士学校等等10来所院校全部聚到一个区域里,另外再请科大讯飞、甲骨文、惠普和京东这样的公司到学校里“搞事情”。
比如开设二级学院,或者设立定向人才培训班,或者搭建校外的实训基地,总之学生们一边读书一边可以到产业岗位上实训,等他们毕业的时候,也已经是熟练工了。
仅仅是重庆永川区这一个地方,优秀范例就有不少:
比如长城汽车在永川有一个整车生产基地,这个基地就直接跟永川职业教育中心合作,每年都会开设几个“订单班”,把班里的学生都按照雇员的标准来培养和训练。
比如华为,干脆在永川开了一所职业学校,定向培养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智能汽车方面的工程师,这些学生毕业之后,华为会择优录用,即便是那些没能进华为的,上下游相关企业也会抢着要人。
类似重庆这种国家级产教融合的示范区还有不少,比如上海自贸区里的临港新片区,目标在2025年之前,孵化50家产教融合的企业,培养10万名产业工人。
如果说上面这些还只是民间自发的动作,那么接下来看看国家层面的政策。
7月底,差不多就是双减出台前后,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联合宣布,选出了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还有63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这两个名单附在全文最后)
其中这21个试点城市,大多数本地就有鲜明的主导产业,再加上在校生规模需要超过20万人,这就天然有了启动产教融合的基础。
至于63家企业,可以说是传统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全覆盖,既有机械装备、能源化工、交通运输这种重型产业,同时生物医药、养老服务业这种中国社会正急需的行业也都包括在内。
尽管表面上这是一份和职业教育紧密相关的名单,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归纳出另一个层面的意义:
中国不是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吗?这份名单就在告诉你,哪些产业、哪些公司正处在升级的主方向上。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2022年,中国要培育出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这些企业要能够支撑起职业学校的学生们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包括完成6个月的顶岗实习。
那么为职业学校提供资源的企业能得到什么呢?
最重要的,当然是得到未来可堪大用的雇员,另外就是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一系列组合式的在政策激励,包括减税降费。
国家这份文件给企业的指引已经非常明确了,要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其实对企业来说,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让职业教育区别于一般的学历教育。
通常我们的理解,职业教育是在学习的内容、侧重点包括学习方式上不同于学历教育,但这仍然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
职业教育的标准谁来制定?职业教育这项教育服务的最终需求者是谁?
很显然,两个答案都是企业,真正能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只能是用工的企业。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学历教育会有曲高和寡的问题?因为这里面牵扯到相当多理论性的专业,是不能只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衡量成果的。
但职业教育不能讲这个,如果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企业需要的人,那这个教育就是失败的。
所以如何把企业的需求传导给职业学校,包括职业培训机构,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借鉴谷歌的做法。
谷歌的方案是自己推出了三个职业微证书,包括IT支持、项目经理和用户体验设计。
谷歌的专家会对学员亲自授课,学员要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平均每周投入5个小时,另外再加上实践的课程,最终通过考核拿到证书。
当然对于企业来说,这种授课的工作,也可以通过社会化的培训机构来完成,但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机构一定要有该企业的正式背书,其次,企业要参与到考核当中,并随时调整考核标准。
所以你看,那些曾经专注于k12的教培机构们,真的没有转换赛道的机会吗?
从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来看,教培机构完全可以充当一个补充者的角色,尤其应该利用好线上的优势。
去年腾讯和艾瑞咨询联合发布过一个报告,说2019年中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超过2688亿元,其中在线职业教育市场393.3亿元,占了15%,根据预测,未来几年在线职业教育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
这块在线职业教育的蛋糕,其实已经有人在惦记了,有心的朋友可以看看某些教育机构在官网上的业务板块变化。
当下的中国,正在主张脱虚向实,职业教育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
比如以后说起新东方,你的第一反应除了是俞敏洪的那家公司,还应该能想到新东方烹饪学校。
说起来,新东方烹饪可比新东方英语还早创立5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新东方烹饪的母公司中国东方教育,年营收好歹也有将近四十亿元的水平……
所以总结一下,职业教育和高中大学最大的不同,是必须“谈钱”:不能为企业(从而为社会)创造实际价值的职业教育,才是真的耍流氓。
责编:唐锦玲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