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湖南冷水江频道 社会新闻 冷水江:种粮大户“挑大梁”高标准农田建设添新力

冷水江:种粮大户“挑大梁”高标准农田建设添新力

2025-11-25 10:14:29 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余宏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25日讯(通讯员 余宏)冬阳暖照田畴阔,实干担当促丰收。通讯员今天从冷水江市农业农村局获悉,目前,冷水江市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全面启动,3400亩待建耕地正悄然变身“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丰产沃土。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建设队伍中出现了种粮大户的身影——三尖镇粘禾村、铎山镇红安村两家种粮大户通过“先建后补”模式,主动承接51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注入新活力,更彰显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粮食安全保障的责任与担当。

冷水江市三尖镇粘禾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种粮大户“先建后补”项目建设现场

冷水江市铎山镇红安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种粮大户“先建后补”项目建设现场

据了解,冷水江市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总投资1018.5万元,涵盖三尖镇、铎山镇等3个乡镇9个村,分为三大建设板块。其中,由种粮大户主导建设的两个“先建后补”项目备受关注:三尖镇粘禾村项目投资103.33万元,建设面积310亩,重点修建3条灌排渠,解决长期困扰当地的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铎山镇红安村项目投资66.67万元,建设面积200亩,同步推进2条灌渠修建与1口山塘整修,全面提升农田灌排保障能力。其余2890亩建设任务则集中在三尖镇石槽社区等9个村,总投资848.5万元,主要开展灌排体系配套、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等工程。

“过去高标准农田建设多由政府主导,种粮大户是‘受益方’;现在我们主动参与建设,从‘等着建’变成‘主动建’,建设标准更贴合实际耕作需求。”三尖镇粘禾村种粮大户郭纯洁介绍,其流转的310亩耕地此前因灌溉设施陈旧,亩产一直徘徊在800斤左右。此次通过“先建后补”模式,他根据水稻种植实际需求,定制化设计灌排渠走向与规格,确保灌溉水利用率提升30%以上。“政府明确建设标准和补贴比例,我们先投入资金施工,验收合格后就能拿到补贴,既保障了工程质量,又让设施更对‘胃口’”。

种粮大户的深度参与,为冷水江破解丘陵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作为典型的山地丘陵城市,冷水江85% 以上区域为山地丘陵,剩余待建高标准农田多为零星分散、地形复杂的地块,政府主导建设时面临规划衔接难、施工协调难、后期管护难等问题。种粮大户长期扎根田间,对地块条件、耕作需求、管护痛点更为熟悉,其参与建设让工程更具针对性:铎山镇红安村种粮大户针对当地“雨季易涝、旱季缺水”的问题,在山塘整修中增设防渗层和泄洪通道,既提升蓄水能力,又筑牢防汛安全线;灌渠建设适配丘陵地块高差大的特点,避免了以往 “大水漫灌”的资源浪费。

“种粮大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激活市场活力、构建多元化建设格局的重要探索,意义深远。”冷水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式不仅有效弥补了政府建设资金压力,更实现了“建设-使用-管护”的无缝衔接。一方面,“先建后补”模式激发了种粮大户的投资热情,让建设资金来源从“政府单一投入”向“政府引导+主体自筹”转变,为后续推进零散地块建设提供了经验积累;另一方面,种粮大户作为设施直接使用者,将管护责任内嵌于建设全过程,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重建设、轻管护”的难题。据测算,种粮大户参与建设的农田,后期管护到位率预计可达95%以上,较政府主导建设项目提升27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这种参与模式为保障粮食安全筑牢了根基。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预计亩均粮食产能将提升10%左右,节水节肥率达20%,农机作业效率提升40%,能显著提升亩产和降低成本。

“我们将以种粮大户参与为突破口,持续破解丘陵山地建设难题,让更多‘望天田’变成‘丰收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冷水江力量。”冷水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总结推广“先建后补”模式经验,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强化技术指导,鼓励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全程跟踪工程质量与后期管护情况,确保“建一块、成一块、见效一块”。

责编:周晓明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