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原住民的舆论长征:大学生网络舆论治理的价值引领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9日讯(通讯员 康晨慧)在热搜更迭以秒计算的数字丛林,一则校园舆情可能在24小时内席卷全网;一条被算法放大的片面观点,足以撕裂青年群体的价值共识。当Z世代大学生以“数字原住民”身份深度嵌入网络空间,其舆论生态已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前沿阵地。面对虚假信息洪流、圈层认知壁垒与价值虚无暗礁,如何构建兼具引导力与包容性的网络舆论治理体系,关乎青年思想塑造与国家未来。
技术治理的精准化突围,是夯实舆论阵地的第一道防线。当前高校网络管理常陷入“救火式”滞后应对与技术治理能力不足的困境。某高校曾因食堂价格争议的模糊回应,导致#天价食堂#话题阅读量一夜破亿,凸显被动响应的巨大风险。反观前沿实践,清华大学“清朗”AI监测系统通过语义分析精准识别敏感话题,通过自然语言的处理技术实现对敏感信息的实时捕捉,使舆情干预提前至发酵初期;浙江大学“校园通”平台建立分级响应机制,确保信息从核实到发布的全流程高校闭环流转。这些案例印证:技术赋能需落脚于“感知-研判-处置”全链条响应机制,将舆情管理从“事后灭火”转向“事前预警”。
价值引领的柔性化渗透,是破解圈层壁垒的核心密钥。硬性灌输在高度圈层化的青年网络社群中收效甚微。当“躺平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悄然蔓延时,某高校在B站发起《奋斗青年图鉴》互动征集,用学生自述的科研攻关、支教故事实现共情传播,播放量超百万。复旦大学“星空讲堂”邀请院士以直播形式畅谈科技报国,弹幕中“原来这才是偶像”的感慨刷屏。这些成功实践揭示:主流价值传播需借力青年话语体系,在朋辈示范与情感共鸣中实现“润物无声”。正如传播学者卡斯特所言:“网络社会的权力存在于意义的建构中”,唯有让正能量内容自带传播引力,方能穿透信息茧房。
主体素养的深层化培育,是构建免疫系统的治本之策。在AI换脸、深度伪造技术泛滥的当下,某高校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学生难以有效识别虚假新闻。这一现象凸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中国传媒大学开设《数字素养与批判思维》必修课,通过“谣言解剖实验室”提升信息甄别力;上海交通大学组织“网络文明大使”计划,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加者,在实践中提升网络行为能力。这些探索表明:媒介素养教育需要超过工具性技能的传授,着力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信息处理智慧,培养兼具技术理性和价值定力的“数字公民”。
大学生网络舆论管理,既是一场技术赋能的攻坚战,更是一次价值引领的持久长征。当精准治理筑牢堤坝,柔性传播浸润心田,素养培育深植根基,方能在众声喧哗中守护思想清流。这要求管理者以技术为舟、以价值为舵、以育人为锚,引领青年学子在数字浪潮中锻造“自找苦吃”般的清醒自觉——既能勇敢发声,亦能明辨是非;既拥抱技术自由,更坚守精神高地。唯有如此,网络空间才能真正成为滋养青春、孕育希望的沃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教师。
责编:扶雄芳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