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湖南冷水江频道 媒体聚焦 教育家精神熔铸思政课堂:时代新人培育的守正创新之道

教育家精神熔铸思政课堂:时代新人培育的守正创新之道

2025-07-08 09:02:23 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康晨慧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8日讯(通讯员 康晨慧)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而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实践中凝结的价值内核,其“心有大我、启智润心”的精神特质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高度契合。在多元思潮交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唯有将教育家精神与思政课堂深度融合,通过守正创新的实践路径,方能构建兼具理论深度与时代活力的育人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支撑。

一、精神传承: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的深厚根脉

(一)历史血脉的接续传承

中国教育家精神绵延百年,从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的奉献精神,到张伯苓“允公允能”的办学理念,再到于漪“一辈子做教师”的教育情怀,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财富与思政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一脉相承,是育人实践最深沉的历史依托。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本质上是对红色教育传统的赓续,确保育人脉络在新时代不断层、不变色。

(二)时代发展的必然回应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青年认知习惯迭代、价值多元冲击等挑战。教育家精神中“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守正创新”的改革意识,为破解思政课堂理论灌输化、情感疏离化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唯有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革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才能让思政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二、守正创新: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以党的教育方针筑牢育人根基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的根本保证。高校需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与教育家精神有机结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明确“为党育人”的政治方向,通过解读国家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阐释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例如,在讲授“教育强国”战略时,可结合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事迹,将个人教育理想与民族复兴使命深度联结,确保育人方向不偏、立场不移。

(二)构筑融通共生的课程内容

突破单一学科局限,构建“核心课程+选修模块+实践课程”的立体化内容架构:在核心课程中嵌入“教育家精神与思政育人”专题,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解析晏阳初乡村教育实验与社会改造的关系;开发《中外教育家思想比较》等选修课,从教育学、历史学、伦理学多维度阐释精神内核;编写《教育家精神案例集》,收录张桂梅、顾明远等当代教育家的实践故事,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教学资源。通过理论深掘与典范引领相结合,使崇高的教育家精神具象为生动的育人养分。

(三)创新数字赋能的教学形态

顺应全媒体时代学生认知特点,打造“技术赋能+情境体验”的教学新范式:运用VR技术还原陶行知晓庄师范“生活即教育”的生动场景,让学生“沉浸式”触摸教育家的思想温度;开发“教育家精神微课堂”系列短视频,以精悍片段讲述教育家感人至深的故事,提升传播效度,通过技术创新与教学创新融合,增强思政课堂的吸引力,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教学的温度与深度。

(四)深化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

构建“高校—中小学—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网络:与中小学共建“教育家精神研学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影子教师”跟岗实习,在一线教学中感悟“启智润心”的教育实践;开展“乡村支教计划”,将志愿服务纳入思政实践学分,引导学生在教育帮扶中践行“服务人民”的价值追求;联合教育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通过实地研学、场景教学,推动教育家精神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自觉的转化。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新时代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这一过程需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课程融合为基础,以方法创新为手段,以实践转化为目标,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未来,高校应继续深挖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让思政课堂真正成为传承教育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教育力量。

作者系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教师。

责编:杨雅婷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