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8日讯(通讯员 康晨慧)在数字技术革命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集群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人类认知范式与行为模式。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在理念革新、内容重构与模式升级中实现育人效能的质的飞跃。数字赋能不仅为思政教育注入技术动能,更推动其从传统范式向数智融合的新型教育生态转型。
一、数字技术重构思政教育的创新图景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消解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开创教学创新的多维可能。在资源供给维度,依托云端技术构建的跨校思政教育平台,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分布式共享,支持学生开展碎片化、个性化自主学习;通过学习行为数据的智能抓取与建模分析,系统可精准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关注热点,为教育者提供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的数据支撑。例如,基于学生在线学习轨迹的热力图分析,能够及时识别认知盲区并优化教学内容供给。
在教学体验维度,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造了沉浸式学习场域。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复原的红色革命场景,使学生能够以"在场者"身份参与历史叙事;交互式数字动画对理论要点的可视化呈现,显著提升了知识传递的趣味性与理解深度。这种技术赋能正推动思政教育实现从单向传输向多维互动、从平面认知向立体体验的范式转变。
二、数字赋能实践中的现实挑战
尽管数字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的渗透率持续提升,但其应用效能仍面临多重挑战。部分高校的数字化建设存在"重硬轻软"倾向,数字平台功能多局限于课程资源展示,缺乏智能交互与数据分析等深层功能模块。数字资源开发与学生需求脱节,部分内容脱离学生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难以引发情感共振与价值认同。
部分教师对新兴技术的应用存在"本领恐慌",仍固守传统教学模式;另一部分教师则陷入技术崇拜误区,导致教育内容与技术形式出现"两张皮"现象。与此同时,网络空间的信息碎片化与价值多元化特征,使得错误思潮的传播更具隐蔽性与渗透性,加剧了主流价值观引导的难度。
三、推进数字赋能思政教育的实践进路
(一)打造智慧思政生态系统
构建集成教学、管理、服务功能的智慧思政平台,通过云计算实现资源的弹性配置与动态优化。运用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个性化学习推荐系统,建立覆盖思想动态、学习行为、心理状态的多维数据监测网络,形成"数据采集-分析诊断-精准干预"的闭环管理机制。
(二)创新数智融合教学模式
开发互动式微课、虚拟仿真实践等新型数字教材,将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转化为思政教育载体。探索"云端红色研学"模式,通过VR技术实现革命圣地的沉浸式参访;运用智能辩论系统创设虚拟辩论场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推动思政教育从"平面讲授"向"立体感知"跃升。
(三)构建教师数字素养培育体系
实施教师数字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数据分析、智能工具应用等专题培训。建立"技术导师+思政专家"的协同教研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数字资源开发与教学模式创新。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评价体系,设立专项激励机制推动教学改革实践。
(四)优化网络育人生态环境
健全网络内容审核与舆情监测机制,打造兼具思想性与传播力的思政新媒体矩阵。开发兼具价值引领与青年话语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微党课""云讲堂"等形式增强主流价值的传播效能。开展网络素养通识教育,提升学生信息甄别与价值判断能力。
数字技术的飞速迭代与深度演进,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开辟出广阔的新赛道与新可能。通过构建技术创新与教育改革的双轮驱动机制,打造兼具时代性、科学性与实效性的智慧思政体系,必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有效"向"高效"的质变跃升,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教师。
责编:杨雅婷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