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脉铸魂: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7日讯(通讯员 康晨慧)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灵魂工程,其重要性与日俱增。植根于三湘四水的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其孕育的精神特质,以及近代以来淬炼出的深厚红色基因,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精神富矿与独特载体,深入挖掘其育人价值,探索有效融合路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湖湘文化:育人沃土的时代焕新
湖湘红色文化构成"物质载体—精神内核—实践场域"的立体化教育系统。韶山毛泽东故居、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策源地等历史遗迹,通过空间叙事悄然塑造着青年学子的集体记忆;革命文物与非遗手作的创新融合,引导青年在亲身体验与动手实践中完成精神的淬炼与信仰的奠基。湖南烈士公园与湖南博物院联合推出的主题活动,运用电子放大镜技术让革命文物"开口说话",赋予了历史记忆鲜活的现代化表达。
湖湘精神为破解当下思政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悬浮化”、“标签化”困境提供了关键锁钥。“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与“兼收并蓄”的开放特质,在湖南大学精心打造的“三纪三礼”文化品牌建设中得到生动诠释。学校组织青年学子开展实景教学活动,让他们走进岳麓书院、马栏山文创园等,在历史现场触摸湖湘文化脉络,体悟“在历史深处学习历史”的真谛,使思政教育接地气、有温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为红色基因传承注入新动能。湖南工业大学将槚山皮影戏与遵义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深度融合,创作红色皮影剧目,让历史故事在牛皮雕刻、油灯投影间焕发新生;望城区"雷锋大讲堂"通过英模战友的亲身讲述,结合实物展陈与沉浸式访谈,使"像雷锋那样当兵"成为湖湘大地的精神标识。这些实践表明,传统文化技艺能够有效实现红色基因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跨越。
二、融合之路:亟待跨越的实践壁垒
当前湖湘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三重瓶颈:其一,资源转化碎片化导致教育效果有限,某农大调研显示超六成农村籍学生不愿返乡就业,折射出青年群体乡土情感联结薄弱的问题,暴露出湖湘文化中“经世济民”精神的现代转化不足;传统宣讲模式的单向灌输与Z世代青年的话语体系存在代际隔阂,"躺平文化"与"坚韧乡土"的价值碰撞亟待破解;其三,数字技术应用多停留在信息展示层面,缺乏沉浸式、交互式体验设计,远未达成触动心灵、引导行动的深层育人目标,难以实现湖湘精神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化。
三、系统构建:融合路径的纵深探索
在育人体系方面,构建实体课堂、移动课堂与云上课堂相结合的"三维课堂"体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先贤语录100则》课程采用经典文本细读法;"一师—东山学校"红色研学路线遵循体验式学习理论;马栏山文创园4K修复技术推动红色影片数字化保存。
在育人模式创新上,推行学科融合、代际融合与数实融合的"三融"模式。农学专业开设"稻作文明与粮食安全"课程,设计类专业开发红色文创课题;"老农口述史"项目通过参与式观察唤醒乡土认同;湖湘文化元宇宙平台建设实现VR重走长征路等沉浸式体验。
在协同机制建设方面,组建跨界红色导师库,推行"红色素养护照"评价体系,联动学校、社区、企业打造"红色育人共同体"。通过"红色+民宿""红色+茶旅"等业态创新,开发沉浸式研学课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
湖湘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绝非简单的资源叠加或形式拼贴,而是一项关乎铸魂育人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虚实交织、古今贯通、情理交融的育人生态。教育者应以"敢为人先"的湖湘气魄,推动湖湘文化基因与大学生认知图式的深度契合,使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在红色基因滋养中厚植家国情怀,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教师。
责编:杨雅婷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