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三维突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7日讯(通讯员 康晨慧)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针对教育事业和思想政治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尤其是针对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方向。当下,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阶段,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产业形态和人才需求结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必须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担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突破,确保人才培养方向正确、力度充足、标准不降,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急需的战略人才力量提供坚实支撑。
一、坚持党的领导,筑牢思想政治教育之魂
历史经验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根本原则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理论的指引,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思政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面对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唯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培养出政治过硬、技能精湛的新时代工匠人才。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将党的领导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思政教育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思政教育延伸到班级、宿舍、实习实训基地等育人场域,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覆盖的思政教育网络。
二、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这一重要论述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创新指明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革命性突破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这要求思政教育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主动对接产业需求。职业院校可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先进文化、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学;邀请行业领军人才担任思政导师,用鲜活案例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思政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生产一线感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可探索“思政+产业”的育人模式,将思政课堂搬到企业车间、产业园区,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感受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同时,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将思政元素融入技能训练全过程。通过产教融合的思政教育模式,既能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又能培养学生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刻认知和适应能力。
三、强化责任担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全面从严治党是做不到的”,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职业教育领域。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技能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专业课教师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职业操守;辅导员要创新网络思政工作方法,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管理部门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思政教育成效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工作考核。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思政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定期开展思政教育效果评估,及时调整优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同时,要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企业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只有层层压实责任,才能确保思政教育在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发挥应有作用。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在坚持党的领导中把准方向,在深化产教融合中创新形式,在强化责任担当中提升实效。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既掌握先进技术技能又具备坚定政治立场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作者系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教师。
责编:杨雅婷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