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农人(八)刘中华:荒山披绿装 金竹生“金”果
新冷水江5月7日讯(杨风 朱俊峰)从满目疮痍的煤矿采空区到“全国生态文化村”,金竹山镇金竹村绿色蝶变的背后,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刘中华带领村民奋斗十余年的生态故事。
记者见到刘中华时,他正在一块荒地上指挥挖掘机开展工作。这几年,挖掘机师傅钟波已经成为金竹村焕发新生的强力帮手。
挖掘机师傅钟波说:“这个搞得多,一年不知道要做多少次,主要是开垦荒地、修路或者在基地上做事。”
11年前的金竹村,因长期的煤炭开采导致地表塌陷、水源枯竭,全村林地中近七成沦为荒山。从外地返乡的刘中华见此情景,默默下定决心改变现状。
金竹山镇金竹村党支部书记刘中华说:“我们村里因为是一个采空区,自从煤矿在2014年全部关闭之后,我们的地表下面全部是马蜂窝,水土流失,下面的水也基本上没有了。”
为破解“水困局”,刘中华踏遍深山找到了两处水源,带领村民架设2000多米输水管道,修建蓄水池,让荒废多年的“望天田”重新插上了稻秧。
金竹山镇金竹村党支部书记刘中华说:“把水管一直从引水口修缮一个池子,然后就架水,架到这个水田,下面还有两个蓄水池,就是为了蓄水,保证这个水源。”
在生态治理的棋盘上,刘中华下的最妙的一步棋,是创造性推出“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自 2014 年起,他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带领村民在1000余亩荒山上种下10万株金丝楠木。这些当年的小树苗,如今最高已达10余米,成为守护青山的“绿色哨兵”。
金竹山镇金竹村党支部书记刘中华说:“开始很多人是不看好的,因为这个东西投入大,时间长,回本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以金丝楠木种植为引,六大农业基地如珍珠般串起整个村子的生态致富格局。与此同时,刘中华探索的“认领经济”模式,既解决了基地的管护资金,又为村民打开了增收渠道。村民邹金兰在刘中华的带领下种植西瓜,发展养殖业,从“生态难民”变身“绿色股东”。
金竹山镇金竹村一组村民邹金兰说:“支书带着我们,给我们发秧子,发辣椒苗,带着我们种西瓜,也答应给我们卖西瓜,带着我们大家致富,现在我在这里蛮开心。”
在金竹家庭农场的黄桃基地内,73岁的杨茶英正在忙碌,每个月2000余元的收入,加上家门口就业的便捷,让这位老人每天都乐呵呵的。
金竹山镇金竹村二组杨茶英说:“(刘中华)来了之后,让大家栽果树,种杨桃,种李子,种西瓜,种很多油茶,环境现在是越来越抓好了,收入也是越来越高。”
金竹山镇金竹村党支部书记刘中华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六家基地,每年在基地上做事的人多的时候达到五六十人,平常也有一二十人,这些人当中有脱贫户,有这些老人家,他们在自己的村里面就能够就业,每个月他们也能够挣到一笔生活费。”
十一年生态攻坚,从采煤沉陷区到生态致富园,从荒山到金山,金竹村先后获得湖南省卫生村、娄底市卫生村,湖南省绿色村庄、娄底市造林绿化先进村、娄底市文明村等荣誉,这,正是一位基层党员对“两山论”最生动的实践。
金竹山镇金竹村党支部书记刘中华说:“我们想把这些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我想把它变为我们现有的财富,我有这样的一个想法,把这些金丝楠木和我们六家合作社,形成整个的资源,打造我们金竹村的生态文旅产业园,把这个产业园里面做大做强。”
责编:扶雄芳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