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共和国同龄(二)胡孝廉:将青春献给交管事业
新冷水江9月25日讯(曹丹 吴凯)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月,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与共和国同龄的胡孝廉,自豪自己“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他将自己宝贵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交管事业,即便在退休后,依然心系社会,不忘发挥余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1970年,21岁的胡孝廉响应祖国号召,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新战士,并在部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伍后,他返回家乡冷水江工作,在公交公司开了6年大客车后,胡孝廉被调到娄底地区交通监理总所冷水江监理站成了一名监理员,主要负责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1987年4月,冷水江监理站和市公安局交通警察队合并,更名为市交警队,胡孝廉正式成为了一名交警。在那个年代,交警要处理交通事故,画图是基本功。事故车辆的位置、刹车痕迹、道路环境,有一样没画好,都会影响事故定责。同时,受条件限制,交警队连摩托车都没有,去处理事故要么走路,要么骑自行车,或者在路边拦顺风车。
胡孝廉说:“因为我们是交通警察,不论什么车,我们拦下,驾驶员只要能坐下,都会停。如果说在三五公里以内,那可以骑单车,你像有个十多公里,那就比较困难了。像1992年以前,我们这条大桥没有修好,我们到潘桥到禾青那都是必须从这边走,要坐渡船,所以说走路的机会就多一些。”
1980年,冷水江市通车里程不足400公里,车辆包括拖拉机在内不足300辆,驾驶员约300人。截至2024年9月,冷水江市通车里程达到1315.732公里,机动车数量超过10万辆,驾驶员约11万人。随着车辆增多,交通事故数量也随之增加。回望三十多年事故处理方式发生的变化,胡孝廉感慨万分。
胡孝廉说:“原先我们绘图,现场要有个现场平面图,作为交通事故结果鉴定的一个依据,再加上调查取证,走访群众、旁观者,调查驾驶员,现在他们都有事故勘察仪,就拍照一样的,录像一样的,他们现在一下就解决问题了。”
不仅装备升级换代了,路口的智能监控设备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蜕变。胡孝廉骄傲自己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见证了国家交管事业意气风发的46年。
胡孝廉说:“以前冷水江最繁华的就是一条青石板路,唯一有公路的就是现在老政府前面那一条路,到矿务局,这里有十多公里的土公路,现在都是沥青路。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生活水平,都有很大很大的提高。”
如今,已经退休多年的胡孝廉依然热情不减,在冷水江市公安局退休干部总支部委员会担任副书记,为公安系统18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做服务保障工作。
胡孝廉说:“像我一般情况下 80%的时间,白天都在这个地方(办公室),所以说为老同志服务,为党和政府排忧,为老同志解难,这是我自愿的,也是心甘情愿的。”
风风雨雨75载,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者,不仅是新中国的孩子,更是国家发展历程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他伴随着新中国一同走过初创时期的艰辛与挑战,亲眼目睹并亲身参与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胡孝廉的生命轨迹,如同一朵坚韧不拔的花儿,深深扎根在新中国这片广袤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他都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与新中国同频共振,携手并进。
胡孝廉说:“我衷心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带领全国14亿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前进。”
责编:杨雅婷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