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服务 热点 锡矿山“变形记”(一)生态之变 荒山变绿林

锡矿山“变形记”(一)生态之变 荒山变绿林

2024-06-05 21:22:05 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 钟鼎文

新冷水江6月5日讯(钟鼎文)今年“五一”假期,锡矿山再次爆火出圈,成为省内外众多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旅游景点。经历“生态、形态、业态”三重蜕变后的锡矿山,成功破译“流量密码”,成为“世界锑都”转型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今天起,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锡矿山“变形记”》。


初夏时节,万物葱茏。沿着蜿蜒的盘山路,走进百年锡矿山,青山逶迤,鸟语花香,处处绿意盎然。前来游玩的游客,三五成群,穿行于花海之间拍照打卡。

有着120多年历史的锡矿山,鼎盛时期矿工最多达10万余人。然而,长期无序的低水平开采,在带来资源财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堪重负的呻吟。地面沉陷、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稀少、水源断绝,矿区生态满目疮痍,居住在矿区的居民纷纷搬下山去。

思路决定出路,行动决定结果。2013年9月,湖南省政府将湘江保护和治理列为“一号重点工程”,滚动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并将锡矿山纳入重点整治区域。全市上下以“寻千谋万策,护千山万水,历千辛万苦,为千秋万代”的精神,打响了锡矿山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2010年以来,锡矿山先后关停相关污染企业89家,取缔非法锑企业6家、手工选矿小作坊145处,关闭淘汰落后产能17.5万吨,锑采矿权从12家整合为2家,锑冶炼企业从91家整合为9家。相关部门深入开展石漠化治理,通过引入先进的治理技术和设备、探索“林长制”等新型管理模式,将曾经的开采重点区域,点缀成了碧绿葱茏的生态画卷。为更好保护锡矿山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成果,减少区域环境风险,实现砷碱渣资源化利用,从2020年开始,湖南黄金集团联合中南大学、湖南省环科院进行技术攻关,开展砷碱渣资源化利用研究。历经三次技术迭代,生产线实现了无生产废水和废气外排,可以将砷碱渣中的有价成分以资源的方式回收,实现近零填埋,并将砷碱渣的砷转变为单质砷及其化合物,实现二次效益,真正做到了驯“渣”为宝,净“砷”为民。目前,生产线每天可处理砷碱渣60吨左右。到今年5月上旬,已经累计处理历史遗留砷碱渣2.5万余吨。

今年3月4日,市委书记、二级巡视员、市林长曾伯怡,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林长陈创业和120余名干部职工来到冷水江市锡矿山街道船山村。大家挥锹铲土、扶正树苗、堆起围堰、拎桶浇水,将一株株银杏、红叶石楠栽进沃土。这一次植树,栽植米径8厘米银杏400棵,米径6-6.9厘米高杆红叶石楠400棵,栽种面积达20亩。

多年来,我市持续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矿山复绿”、“万亩大造林”等专项行动,对主体灭失矿山和石漠化山体进行植被恢复。

如今,昔日寸草不生的锡矿山已脱下“灰袍”,重披“绿装”。全市上下“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氛围日渐浓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更加凸显。

责编:周晓明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