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湖南冷水江频道 媒体聚焦 【红日岭观潮⑤】冷水江:百年矿区生态治理 添了“颜值”增了“价值”

【红日岭观潮⑤】冷水江:百年矿区生态治理 添了“颜值”增了“价值”

2023-10-14 15:24:26 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


10月9日,省委书记沈晓明来到冷水江调研,在实地察看锡矿山后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修复和污染治理,统筹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还清“生态账” 矿区变景区

近年来,冷水江市以“寻千谋万策,护千山万水,历千辛万苦,为千秋万代”的精神,打响了锡矿山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昔日废渣荒山如今鲜花烂漫、满目葱茏。
暑假期间,锡矿山街道活龙坳生态修复区盛世花海花开正艳。两万多平方米的波斯菊、百日菊、硫华菊、孔雀草在蓝天白云下随风摇曳,红、粉、紫、白多种颜色交相辉映。每天吸引众多游客从全国各地如织而来。
“我们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了锡矿山花海的报道,现在放假了想出去玩,便来这里看看,目光所及皆为鲜花,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来自邵阳的谢先生,陶醉于花香,流连忘返。
今天,百年锡矿山成了游客们心中的诗和远方,只有当地人知道,这里曾经的模样。
锡矿山作为中国锑工业的发祥地,锑资源储量、锑产品产量、锑产品质量均居世界第一,可以说撑起了世界锑产业的半壁江山,它的开发历史至今已有120余年,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辉煌工矿史。
据当地居民回忆,锡矿山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20世纪90年代初,鼎盛时期矿工最多达10万余人。当“热闹”落幕,由于长时期、粗放式的矿业开发,7500万吨历史遗留废渣遍布于各个角落,房屋、耕地受损等多重生态问题层出不穷。
为解决遍布堆存在锡矿山区域数千万吨历史遗留固废问题,冷水江市投资近6亿元,兴建了26座废渣集中管控填埋场,安全处置了7400万吨一般固废和60万吨野外混合砷碱渣。然而填埋并无法彻底解决生态问题,尤其是锑精炼过程中产生的砷碱渣,易溶于水,有剧毒。长期以来,国内外不同团队对砷碱渣开展了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研究,均未取得成功,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冷水江市政府在砷碱渣实现“三防”储存的基础上,联合湖南黄金集团、中南大学、湖南省环科院等科研单位进行多次技术攻关。
据冷水江锑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的专家介绍道:“2020年11月30日到2021年3月18日,历经了三次技术迭代,‘中性中温连续盐析工艺’终于出世。这种工艺处理成本较低,无需蒸汽辅热,生产水系统循环使用,实现了生产废水、废气‘零’排放。”
2021年6月,该工艺终于稳产至30吨/天。2021年7月,经过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该工艺技术属于砷碱渣处理技术的重大创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同年8月,扩产改造;11月份,改造完成,达产达效。
如今,2万吨/年的砷碱渣无害化处理能力的装置顺利投入运行,减污降碳效果十分明显,实现了有色冶炼行业砷碱渣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建立了砷碱渣处理技术标杆。
同时,闪星锑业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目前烟气处理能力达到了10万立方米/小时,二氧化硫达到《锡、锑、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0770-2014)的要求,实现了达标排放,被自然资源部授予“国家级绿色矿山”称号。
一边治“灰”,一边添“绿”。冷水江市还深入开展“矿山复绿”“万亩大造林”等专项行动,对主体矿山和石漠化山体进行植被恢复。累计建成防污抗污林1.1万亩、矿区复绿示范基地2万亩,栽植乔木4万余株,灌木9万余株,藤类2万余株,撒播花草籽3.5万平方米,完成74 家关闭矿山企业生态修复工作,让“疮痍荒景”变悦目风景。同时锡矿山建成含重金属废水处理站14座,处理能力达2.95万吨/天。2022年,青丰河万民桥断面锑平均浓度比2017年下降88.4%,涟溪河民主桥断面锑平均浓度比2017年下降80.7%,“砷锑污水”变碧水。锡矿山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被自然资源部纳入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大会上推介。“世界锑都”的“生态欠账”一点点得以还清。

靠“颜值”吃上“生态饭”

“绿水青山”守住了,可老百姓的生计怎么办?冷水江市决定打造别具特色的“工矿景区”。通过深入挖掘和开发工矿文化资源、地质演变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生态观光+矿业文化+地质研学+红色教育”新模式,修复烈士纪念碑、忆苦窿采矿遗迹、世界锑都矿冶遗址等红色工矿遗迹,精心打造万马奔腾石林、玫瑰爱琴海等人文景观,实现“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交相辉映。今年五一前夕,央视直播团队走进锡矿山,在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新闻频道,以《湖南冷水江:矿区变花海 月季迎客来》为题进行长达五分钟的现场直播,擦亮了锡矿山工矿旅游的名片,迎来了近10万游客拍照打卡。现在每逢节假日,前往锡矿山的游客络绎不绝。

“看到游客越来越多,我就想回家创业,就在家里开了个小小的农庄。”锡矿山街道七里江社区村民杨美兰于2019年回到家乡,在锡矿山花海附近开起了餐饮店,借着玫瑰花海景区的“东风”,她一家人也吃上了“旅游饭”,年收入是过去在市区打工的两倍多。

2023年8月15日,锡矿山教育基地正式揭牌成立,并成功获评娄底市廉洁文化示范基地。锡矿山教育基地依托湖南省第一个工矿企业党组织、红军长征途经地、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萧石月同志重要革命阵地等红色廉洁资源、拥有百年锑矿开采史的工矿资源,以及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所形成的良好生态资源,涵盖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地质研学、休闲观光等综合功能。一期工程主要包括工人文化宫等10余个景点的打造和1部专题片的摄制,形成“看一个专题片、听一部发展史、上一堂微党课、走一段复兴路”的“四个一”参观线路。

生态修复换来“金山银山”

光有旅游业还不够,如何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好“锡矿山文章”,是冷水江市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利用这一契机,冷水江市委、市政府积极和华银电力对接沟通,2022年1月11日,湖南娄底生态治理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在冷水江市锡矿山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国家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全国共34个,中南四省唯一)和省内最大山地光伏项目、最大单体光伏项目。

为确保项目早竣工早投产,自项目落地以来,冷水江举全市力,全力推进项目建设,5个月时间完成土地流转12232亩,从实质动工到实现首批并网发电仅用4个月时间,创造了项目建设的冷水江速度。

如今连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放眼望去,昔日的重金属污染区、石漠化区、采矿塌陷区已变为蓝色海洋。“通过把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在不影响原有土地性质的前提下,实现了‘一地两用’‘一地多用’,不仅可以获取清洁低碳新能源,还能与农林种植有机结合,实现乡村农户增收、就业岗位增加,助推乡村振兴。” 负责项目开发建设的大唐华银金竹山火力发电分公司负责人介绍,项目采用“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立体综合利用土地,可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三赢。

目前二期项目正在全力推进,预计年底实现并网发电。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发电12.7亿度,满足40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高峰时段供电最大80万千瓦,可满足娄底三分之一的电力需求,使娄底市自我保供量从20%提升至50%;还可每年节约标煤超3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万吨以上。

十多年的时间里,锡矿山这片昔日的伤疤,现在已经变成了游客的诗与远方。在这片修复的土地之上,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促进了冷水江市这座资源型城市的快速转型。昔日寸草不生,满目疮痍的锡矿山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也将成为我们的金山银山!

责编:扶雄芳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

返回顶部